在行业垄断性很强的技术型公司里,核心技术决定着公司的钱途和前途。
动力锂电池行业就属于垄断性很强的技术型行业。而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动力锂电池的技术创新性已至了一定的瓶颈,竞争越来越聚焦在产品和规模上。此时此刻,对核心技术及其专利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专利侵权一案,已经由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该起案件也被视为国内动力锂电池专利竞争和纠纷的起点。
宁德时代起诉的被侵权的专利是平衡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内外压力的防爆阀,关系到电池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如何延长和强化电池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一直是动力锂电池公司研究的重点之一。它们关于电池的尺寸、成本和可接受度有着关键影响。
据了解,宁德时代经过内部核实,涉案标的为1.2亿元,具体涉案专利是电池防爆相关的一项很重要的专利,关系到电池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我们希望对方停止制造、销售和许诺销售侵害宁德时代专利权的电池产品,并赔偿相应损失。
无独有偶,海外市场里也曾出现过一起针对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的诉讼。去年,LG化学指责SKInnovation通过雇佣其员工来窃取相关核心技术。
电池人才的竞争
表面上看,国内海外动力锂电池诉讼是为了核心技术,但本质上却是人才的竞争。
汽车知识产权公布的《2019年我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申请人TOP15中,宁德时代(766件专利)和比亚迪(737件专利)紧随丰田之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已与丰田处于同一量级。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TOP15(来源:汽车知识产权公众号)
2017年时NE时代也对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专利情况进行过分析,比较后发现宁德时代更重视电池的结构和工艺。
大量专利申请背后是人才的培养和投入。据NE时代2018年统计的信息,宁德时代研发人员数量在3400多人,占整体员工的23%。并且,它在国内与中科院、清华、中汽研、上海交大等院校/所合作,海外与德国MEET国家实验室、RxFFConsulting、LLC等合作。重视人才和研发被认为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对人才的争夺战一直都未停止。去年,据韩媒报道,宁德时代向韩国电池厂的高精尖人才抛出橄榄枝,用3倍高薪吸引人才。甚至此事引发韩国对人才流失的担忧。
其他电池厂同样对人才求贤若渴。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锂电池设计和制造相关经验丰富且成熟的公司,就是重点被挖人对象。它们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动力锂电池人才的培训中心。
北极星储能网了解到,蜂巢能源的部分在职员工曾2016年、2018年入职宁德某公司,曾从事工程师、市场专员等岗位。这些员工也被宁德时代及疑似宁德时代的电池公司提起仲裁申请,认为他们违反了任职期间签订的竞业协议,并要求他们按协议退还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违约金。
据报道,塔菲尔董事长兼总裁龙绘锦2011年入职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动汽车电芯工程部,负责动力锂电池寿命预测与改进的工作,其间参与宝马项目电芯开发,其后负责动力与储能电池市场开发与支持,及动力锂电池国家安全认证与动力锂电池标准制定工作。
电池知识产权竞争的开始
近年来,进入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公司此起彼伏,竞争日趋激烈,电池厂对知识产权开始重视起来。
跟随政策的引导,电动汽车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百万辆的规模。现有的规模下,催生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也引诱着其他欲转型、寻求新商机的公司进入。经统计,2019年国内市场共有79家动力锂电池公司有产品装车。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百万辆的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相比千万辆的燃油车市场其实十分微小,难以养活众多的动力锂电池厂家。动力锂电池的战场里从来不乏牺牲者。即使是把控市场大头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在积极寻找下一个客户,签订更多的合同。
为此,电池厂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和资源,研发核心技术,赢得更多的客户。而这些核心技术就是他们保护的对象。
2019年动力锂电池供应商TOP10
专利是保护方法之一。电池厂在研究出前沿技术后会选择利用法律途径,尽快申请专利,在技术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另外一个保护措施则是入职员工签订竞业协议,如在离职后两年内不得加入协议内规定的同行公司。它利用保密措施来保护原创技术,防止技术的泄露。
诉讼也就常常围绕专利和离职职员泄密展开。而这并不是动力锂电池行业的特例。自动驾驶领域Waymo和Uber,特斯拉与其他公司之间的纠纷贯穿过去的三年。
在本次宁德时代起诉塔菲尔一案中,孰对孰错不是我们能够判定的。但能够肯定的是,它不会是国内动力锂电池的个例,未来围绕着电池核心技术或许将出现更多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