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规范条件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2018-06-10      1048 次浏览

  4月29日,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三批,加之此前公布的两批,共有25家电池企业入围。按照规定,采用没有进入目录的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从今年5月1日开始,将不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无法获得补贴。同日,工信部还发布了关于《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已列入公告的25家单体企业,按照GB/T31484-2015、GB/T31485-2015和GB/T31486-2015三项标准要求进行重新检测,要求未进入公告的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条件》进行申请。

  《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在发布之初并非强制性规范,如今突然作为补贴的发放标准提出来,这让一些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措手不及。为何工信部这个时候要搞突然袭击,新标准的强制执行又会对新能源汽车车企和电池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拿我的钱,听我的话

  2015年,在工信部、财政部高额补贴的引导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了井喷速度的发展,产销量翻了三倍多。大量电动车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但是,在高额补贴之下,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一些不法企业利用高额补贴的漏洞,专门制造不真实销售只骗补贴的电动车。

  动力电池一哄而上,一些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品质令人担忧,有群死群伤事故的隐患。

  动力电池规范条件强制执行对市场影响几何?

  以三星、LG、松下为代表的外资动力电池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甚至搞低价倾销,影响了中国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工信部对此这些问题当然不能听之任之。电动汽车单纯靠竞争力市场很小,基本是补贴与政策支持出来的人造市场。而提供支持的钱都是真金白银,怎么花,达到什么目的当然是金主说了算。

  于是,工信部针对发现的问题频频出招,先是各地开始严查骗补,之后是强行规定大客车只能用磷酸铁锂电池,如今的强推电池规范算是第三波了。

  工信部的意图很明显,搞这个规范有两个目的。一是清理一下一哄而上的阿猫阿狗,保证动力电池的品质与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认证严格,厂商数量有限制,品质问题容易监督追查,这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是好事。

  此外,搞这个规范还有一点贸易壁垒的意思。2015年在政策扶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扩张,动力电池受益尤其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锂电池制造行业实现收入2030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约130亿元,同比增长60%。而LG、三星为首的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品牌成为较大受益者。

  国家掏出真金白银扶持电动汽车产业链,结果钱一转帮助外国巨头发展,工信部当然不做这个冤大头。赚钱可以,进入我的规范,按照我的规矩玩。

  工信部的做法,可以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给钱就任性,都按照我的规律来玩,达到我的意图。

  二、新规对电池企业是利好

  按照新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企业将被规范化。实力较强,产品品质较高的企业,特别是已经进入目录的25个企业将获得一个大发展的机会。

  全国动力电池企业不完全统计有150多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客户。而在规范强推之后。短期内这个150家就变成了25家,而且这25家还得通过重新检测才行。

  这样等于150家的饭。25家来吃,一家要吃6家的饭,这个政策给的发展机会太难得了。

  此外,外资巨头突然被一道壁垒挡住,你要去通过规范,先不说条件,仅仅是审批过程没有了一年半年就不行,而要达到条件,最终审批成功,三五年也不是不可能。

  而电动汽车厂商等一年半年就是大问题了,等三五年日子还过不过了?

  原本使用了外资巨头电池方案的汽车企业就只能转用国产已经通过审批的企业。

  这块蛋糕也归了这25家动力电池企业,这是大利好。

  三、汽车企业应有缓冲期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电池包的选用不是上超市买瓶饮料,恒大不搞有奖销售了,我就买娃哈哈。

  新能源汽车企业从立项到选择动力电池,到开发电池包,电池管理系统,再到上车测试调试,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很多钱。

  工信部突然来这样一个规定,汽车企业是措手不及的。换动力电池方案,换BMS,重新测试,重新装车,整车再测试,这个周期太长,成本也很高。

  以当下电动汽车的竞争力,没有一家车企敢说我不要补贴一样卖。

  所以,工信部的规定,对车企来说是突然袭击。意味着大量投资的浪费。

  所以,在强推电池标准的同时,应该给汽车企业留出来一个缓冲期,已经研发完毕准备上市的产品不妨网开一面,先给这些产品一个机会。

  电池是要换,但是可以留到下一代产品更新换代的时候再换。已经花费了巨额投资开发完成产品,就给个一年两年的缓冲期。不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负担。

  工信部的意图很好,但是执行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困难,新能源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手段与目的不应混淆。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