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态度转变看中国锂电企业的全球化博弈

2020-01-14      964 次浏览

接连不断的国际专利侵权风险爆发,让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相关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


9月,LG化学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对SKInnovation提起专利诉讼,理由是软包动力电池技术遭到侵权。


11月21日,日本帝人株式会社与上海恩捷关于油系涂布隔膜的制造相关技术签订专利授权合同。该合同是提高电动汽车(EV)等搭载的锂电池的高性能化及安全性的隔膜涂布专利技术相关协议。


在刚刚结束的2019高工锂电&电动车年会上,多位演讲嘉宾一致表示,不重视专利知识产权的风险越来越大。原因主要分两点,一方以车企为主的客户日益集中且规模较大,对知识产权要求高,会拒绝购买有知识产权争议的产品。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专利知识产权涉及的赔偿很大,经营风险增加。


高工锂电的一个明显感受是,2019年以来,锂电行业上下游企业对于专利的态度以及重视程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并开始主动拥抱全球化,在专利的知识产权储备、合规性等多个环节加大投入力度。临近年底,高工锂电认为,有必要对锂电企业专利的态度转变、专利价值,全球化博弈进行总结复盘。


态度转变


几年前,新能源受补贴政策激励,行业迅猛发展,市场蛋糕大。参与其中的企业,忙着抢占市场和扩产盈利。在专利方面,由于锂电企业没有明显的获利来源,大多是为申请而申请,并不十分重视。


一方面市场快速增长,产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只顾着野蛮增长,追求扩大规模的高速度。对于专利,主要是满足政策指标,例如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去申请专利;或者为得到政府支持和补贴,申请更多专利充数。


另一方面,锂电行业内专利抄袭方便,原创技术保护难度大,再加上举证索赔较困难。企业在这方面盈利动力不足,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专利申请上。


如今行业洗牌激烈,集中趋势明显。对锂电企业而言,专利作为法律认定的“垄断”,能阻止竞争对手抄袭。同时还作为“软实力”象征,可以维护自身商业利益,又能作为武器,对抗“专利流氓”的无理要求,免受法律纠纷。


总之由于更大的商业利益和经营风险驱使,锂电企业对待专利,态度上必须要越来越重视。


专利价值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高工锂电表示,现在专利申请,不再像以前那种只顾申请数量。现在更看重市场方面的效益,推崇以价值为导向,真正有所创新和产生收益才申请。


关于专利的价值,高工锂电近期咨询多家锂电企业。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以便尽可能获取最大利益。


第一,申请的专利是否有助于动力电池产业的工艺和制造技术革新。比如起到缩减工序,减少节拍,简化制造过程等作用。


第二,技术创新是否有助于产品良率,效率,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指标提升,增加投入产出比。


第三,专利布局时,是否有行业前沿性。关于行业未来发展,专利申请的技术有无促进作用,以及是否有助于锂电企业遏制竞争对手,强化市场方面的话语权。


第四,申请的专利是否满足终端客户对产品知识产权的要求,同时有无解决未来相关的知识产权争议。


全球化博弈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加快,其材料和配套设备供应商也加速朝国际化迈进。


在动力电池企业方面,例如宁德时代已在德国建厂在美国建立子公司,瞄准欧洲和美国市场;比亚迪早在去年就表示未来有可能将在欧洲建设动力电池工厂,以就近向欧洲汽车企业供应动力电池;孚能科技和蜂巢新能源、微宏动力更是相继宣布将在欧洲建设大型动力电池工厂。


在锂电设备厂方面,先导智能先后与特斯拉、瑞典锂电厂商Northvolt签订了锂电池生产设备的采购合同/框架协议,涉及金额约20亿元。新嘉拓部分设备产品进入大连松下及特斯拉供应体系,实现与国际尖端电池厂商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产品供应。自动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利元亨也已经成功进入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的制造体系供应链。


随着中国企业扬帆海外,全球化专利博弈越来越重要。这时不仅要考虑企业目前或未来的产品销售地,还应重视在竞争对手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产品的地区申请专利。


一方面,企业要清楚在这些国外市场是否存在专利侵权风险。如果评估确实有风险,需要再判断采取哪种策略,这就需要衡量风险大小与市场份额、市场利润相比是否值得。另一方面,如果有原创技术的产品,一定要先做专利申请,保护好知识产权,再卖产品,防止专利诉讼风险。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