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跑车Taycan的中控屏 图/雷锋网
近日,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在欧洲、亚洲、北美推出首款电动跑车Taycan,被视为又一家车企加入反击特斯拉的阵列。
Taycan甫一露面便引来马斯克的点评,“如果交通拥挤,前面的汽车会喷出有害毒气,直接进入你的空调进气口。”骄傲了近百年的老牌车企们应该想用实打实的销量堵住马斯克的嘴,然而这并不简单。
雷锋网新智驾注意到,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58200辆的成绩让其稳坐王位,紧随其后的是比亚迪、北汽、日产等,它们大多是中国自主品牌。显而易见,奔驰、保时捷、大众等老牌车企缺席了盛宴。
不过,老牌车企投身电动车研发是早晚的事。毕竟,在能源替代的逻辑下,新能源车将成为未来市场主流。趋势使然,无论人类对燃油车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最终还是会走向淘汰。
面对电动车领域的守擂者特斯拉,车企们晃悠着身体准备反击。
错位的竞争
四年前,保时捷发布概念车Mission E,这是现今Taycan的原型车。Taycan此次发布意味着保时捷筹备多年后,终于准备上场厮杀。
同样作为纯电动跑车,Taycan的对手又被指向是特斯拉Model S。作为特斯拉旗下的豪华纯电动跑车,截至2019年上半年,Model S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5万辆,虽然近年受Modes 3热销的影响销量开始下滑,但这不妨碍它曾受过市场检验的事实。
战意很快升起。近日,马斯克在Twitter上喊话保时捷说,“Model S下周会在纽博格林赛道上。”叫阵意味明显。
众所周知,特斯拉兴起的秘密即是创新性地将纯电动和智能驾驶概念引入并发扬光大,无论是取消进气格栅、搭载17寸中控屏,还是全液晶仪表盘、电池、OTA升级等技术,在最初亮相时均给了人们很大的冲击,而后被许多纯电动汽车学习和借鉴。
代表着传统车企一流造车水平的保时捷,能否对特斯拉形成威胁由此成为一大看点。
那么,保时捷进军纯电动领域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资料显示,Taycan的预售价为149.8万,搭载前后永磁同步电机的版本综合最大功率为460kW,百公里加速2.8秒,NEDC续航里程465km。这款车也是全球首款搭载800V充电系统的量产车,快充模式下充电5分钟可行驶100km。
智能化方面,Taycan将物理按键集中到了方向盘上,并采用了触摸按键、10.9英寸中控屏和16.8英寸全液晶仪表盘等极简设计。雷锋网新智驾了解到,今年3月,Taycan车系负责人Stefan Weckbach曾表示,Taycan确认将搭载L3自动驾驶的硬件,软件部分视全球首发后的市场环境来决定。
反观Model S,目前中国市场最高版本售价89.39万元,同样搭载前后双电机,最新款长续航版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660km,100km/h加速时间为3.8秒,狂暴模式下百公里加速2.6秒,充电功率最高可达200kW。
智能化则是特斯擅长的领域,Model S目前搭载最新的V9.0版本,秉持了家族产品极简设计风格,中控屏、全液晶屏一应俱全,并在具备全自动驾驶硬件基础上开放了L2.5功能。此外,不久前网上披露了Model S运动版车型的渲染图,预计新车将会在今年9月份发布,这再次给了保时捷对阵特斯拉的想象。
对比发现,在进军纯电动车领域时,保时捷拿出了真正的实力,相信设计、品牌等既有因素仍会成为潜在用户考虑的重要因素。至于对智能联网和自动驾驶的理解和应用,两款车整体上均未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太多。
无论喜欢特斯拉和购买保时捷的人群是否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花接近两倍的钱购买保时捷纯电动车的人也许都需要更有力的说服。
传统车企反击
没人会认为只有保时捷会冲击特斯拉,鉴于后者从高至低多个价格区间的广覆盖,奔驰EQC、宝马3系、奥迪奥迪e-tron等任何一款车都会被拿来与特斯拉对比一番。
近日,法兰克福车展上,大众ID.3、本田e以及奔驰Vision EQS/EQV等车型的亮相,更是让人有了电动车集中涌现的直观感受。在全球市场,这些车未来可能不一定会和特斯拉短兵相接,但一定会共同促成继SUV后的下一个热销品类。
根据富士经济汇总近日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EV)的全球市场规模(新车销量)将达到2202万辆,是2018年130万辆的16.9倍。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将以中国和欧洲为中心快速增长,到2021年将超过混合动力车(HV)的市场规模。最大市场中国2035年的市场规模将占到整体的5成。
实际上,我国的新能源车之路刚刚起步,且尚有很大增长空间。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5亿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350万辆,占比仅为1.4%。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对纯电动车市场的引导虽有调整,但支持的态度并未改变。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新兴造车公司,均在促使自己实现品牌上探。
此外,由于自动驾驶已成为汽车行业共识,加速推动新能源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已经迫不可待。
一位车企内部人士向雷锋网新智驾解释背后的原因时表示,自动驾驶会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底盘控制和车联网等一系列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车企希望以此为契机完成自身人才和技术的整体转变,而研发全新架构的新能源车无疑是最合适的路径。
由此,与其说车企在反击特斯拉,更准确地描述应该是车企正在按下自身变革的按钮,而刚刚迎面碰到了走在前面的特斯拉。在这一基础上,发生的一切关系才开始涉及技术路线、市场格局等竞争。
整体上,在新能源车的道路上,传统车企在性能参数和智能化等方面仍然保持着稳步推进的节奏,比如大众车型沿用了多年的中控屏设计逻辑,透露着一种过于自信的气质。而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公司一方面在不断求新求变,但在自动驾驶的落地上却表现得颇为急切,在功能实现和道路事故责任之间持续受到关注。
多家车企加入新能源车角逐后,谁胜谁负已经不再重要,最终的结果将是技术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