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以及智能网联的逐步普及,世界汽车工业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机会。除了争相研究的自动无人驾驶以外,甚至有些巨头车企开始着手搭建未来的出行生态,比如智能座舱、移动工具物联网等等。在本次北京车展上,不少厂商都展示了自动驾驶的规划蓝图,但除了自动驾驶外,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很多全新的黑科技,一起来了解一下。
1.日产B2V(脑控车)技术
2018北京车展上,日产除了发布了纯电动轩逸外,还携一台名为IMxKURO的概念车共同亮相。IMxKURO搭载了日产最新的“脑控车(Brain-to-Vehicle,简称B2V)”技术。据介绍,此项技术能够利用大脑解码技术预测驾驶员的行为意图,将驾驶者的反应更加快速地传达给车辆,从而进行控制,包含车辆转向、车辆加速和减速。
此外,据日产透露脑控车技术可比人类肌肉提前200-500毫秒执行大脑意图。待技术成熟后,该项技术不仅能够控制车辆的行驶状态,还能够通过脑电波控制车内的各种电子功能。得益于这项技术,未来新车车内几乎可以不用传统汽车的控制零部件。
这项技术的实现还需要驾驶员佩戴一个可以监测大脑电波活动并自动进行系统分析的设备,核心也是脑电波的处理控制系统。
小编点评: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全身瘫痪,仅有几根手指能动,但依旧可以通过合成声音与外界沟通,想必也是某种程度的脑控。但放在驾驶上不禁让人疑虑,这意味着驾驶中或许不能分神,不过脑控终归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2.现代NEXO超长续航氢燃料电池动力
如今新能源车面对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续航里程,二是能量补给效率。如今较为成熟的纯电动车一般续航里程在300-400公里之间,快速充电80%时间为30-50分钟之间,仅能满足城市通勤以及相邻城市的短途出行。而现代这款“下一代燃料电池车”,使用氢燃料电池驱动,并且也搭载了自动驾驶技术,据悉,Nexo车型的NEDC工况续航里程可达500英里(约合805公里),比许多燃油车的续航都还要高一些,不过目前应该还存在成本控制问题,无法找到廉价的燃料或者高效的催化手段,燃料电池车型一时间还无法取代锂电池能源。
小编点评:事实上相比锂电池能源,燃料电池要更加绿色环保,毕竟燃料电池的工作产物基本上是水,而锂电池则需要反复充电,但国内的发电方式仍以火力为主,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小,只不过方式转变为集中排放。因此,燃料电池是新能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目前扎堆研究新能源车型的现象,只能说大部分还是抢占未来市场的商业行为。
3.伟世通DriveCore自动驾驶平台
DriveCore是一款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研发的、安全可靠的域控制器,该平台的亮点在于灵活、模块化、可定制。DriveCore可以整合一系列来自不同厂家的软、硬件平台,如摄像头、激光特种等传感器的数据等,全数字仪表、先进车载显示屏技术、驾驶员监测、抬头显示,以及伟世通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以满足OEM不同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需求,特别是L3及L3+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
设计理念上,DriveCore与伟世通此前推出的SmartCore类似。不过,SmartCore主要是把座舱系统内的各种软硬件的电子控制单元集成在单一域控制器内,例如信息娱乐系统、抬头显示、仪表盘等。而DriveCore则能够支持来自不同厂商的软、硬件技术,并允许汽车制造商自由选择不同的硬件与软件、算法等,如同“玩乐高”一样,快速开发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加快新技术或产品上市速度。
小编点评:伟世通这个平台和百度此前提出的自动驾驶免费合作比较相似,简而言之就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厂商可以在这里组建出适合自身车型的自动驾驶技术系统,就像国产手机一样,硬件都能做,但系统全是安卓。对于研发实力较弱的车企而言,不想被时代发展抛弃,伟世通是或将是不错的选择。
4.红旗智能驾驶舱
红旗智能驾驶舱拥有着相当有趣的“黑科技”——全场景FaceID识别、AR合影体验、MR混合现实体验等,能实现全语音人机无障碍交互,甚至根据参加者衣着变化推荐不同音乐,有着“有情商的智能”。极具未来感和科技感的智能驾驶舱在毫无疑问是车展现场的亮点。
小编点评:民用的FaceID目前已经在手机的软件、硬件端实现,虽然有人对其精确度抱有疑虑,但不得不说脸部识别相当便捷,是未来不可逆的趋势。而且人机的无障碍语音交流也是相当新鲜的,毕竟目前大多数的人机交互还都局限于一问一答的程度,而且上下还不能够关联。
5.蔚来NOMI人工智能系统
北京车展上,蔚来汽车搭载的NOMI人工智能系统,号称是全球第一款车载人工智能装置,据介绍,这套系统的运作基础是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结合车载电脑的分析能力,通过车上软件的语音交流及智能情感系统,让车辆与驾驶者有人车互动,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驾驶者将会体会到该系统伙伴般的陪伴方式。
小编点评:具备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其实已经诞生了,有一款机器宠物也带有学习能力,把这种级别的人工智能搬到汽车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出行更加便捷,目的也是让汽车进一步从工具向移动伙伴转变。
小编总结: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黑科技可能遥不可及,但长远来看都是一种未来可能的趋势。人的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会浪费在交通出行上,如何将这部分时间利用起来,是未来汽车智能化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摘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