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池巨头欲重返中国市场 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在即

2019-09-26      1325 次浏览

过去几年,在补贴政策的强力刺激和动力电池目录的精准保护下,自主品牌动力电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7年宁德时代更是取代松下跃居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但补贴逐步退坡、松下等国外电池巨头欲重新进军国内市场都让自主品牌倍感压力重重。


巨头你追我赶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前景广阔,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也愈加激烈。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的销量节节攀升,在国际市场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动力电池厂商主要供给的还是国内的主机厂。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销量中,排名第一的为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销量达12GWh。在前十排名中,中国企业占七席。


在国内锂动力电池企业市场,虽然比亚迪的电池业务早于宁德时代,但它的封闭体系反而让后者迅速占领市场,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在2017年被宁德时代超越。在5月7日公布的投资者关系记录中,比亚迪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有部分电池对外销售,还有一些客户在洽谈中。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前十大厂商销量占全国的比例为80.1%,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在排名前几的企业手里。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还要面临补贴退坡、毛利率下降、原材料上涨等多方压力。可以预见,行业洗牌正加速到来,低端产能企业将面临淘汰。以后可能就是巨头们“你追我赶”。


韩系电池卷土重来


国内电池厂商格局在过去几年还算稳定,但接下来或要面临另一股冲击,即日韩系电池的“卷土重来”。从4月份开始,包括三星、LG在内的韩系电池公司纷纷打破沉默状态,高调启动在中国的新一轮投资。


4月11日,上市公司华友钴业发布公告,拟与LG化学共同投资40亿元设立两家合资公司,生产锂电池材料,双方将各控股其中一家合资公司。


5月2日,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到深圳拜访了比亚迪,关于洽谈的内容,双方均拒绝透露细节,引来外界猜测。


今年5月,SKInnovation将旗下SK电池中国控股公司更名为了“SK蓝龙能源”,并投入了864亿韩元用于在中国建立电池材料生产合资企业。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过去几年来,日韩系动力电池企业也曾高调在华投资,意欲抢占中国市场,但从2016年以来,日韩系动力电池在华几乎是全面溃败,这也因此直接促成了中国本土电池企业的份额快速增长。


昨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示了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第一批),深圳比亚迪、国轩高科、国能电池、比克电池、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北京普莱德、重塑能源等21家企业入围,其中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南京乐金化学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三家韩国企业入选。尽管这个白名单不与推荐目录挂钩,但是很明显,监管层对外资电池企业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


业内人士分析,日韩系动力电池厂商之所以会“卷土重来”,主要考虑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后,国内应该会对日韩系电池放开,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还透露了对保留限制的领域也要尽快开放的信息,这更是让国际大厂看到了希望。倘若现在进行投资开始布局的话,到2020年便可对外销售电池。


市场悄然变化


动力电池行业投资并购依然火热。据统计,2018年以来锂电产业链已发生投资并购30余起,不过投资企业依然是行业内资本雄厚的企业居多,与往年相比,跨界入局者已经减少了很多。随着政策红利减少,新跨界入局的企业无法与技术积累雄厚、已在行业摸索多年的企业展开竞争。


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扩充产能。比亚迪预计2018年产能达到26GWh,宁德时代2020年锂电池产量将增至50GWh,天津力神2020年动力电池年产能将达20GWh。此外,多家企业新的产线逐步投入使用。根据《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得低于8GWh。设立产能门槛主要在于推动资源集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制造企业。


外资电池已经入华。昨日工信部发布的第307批新车公告中显示,东风悦达起亚K5、东风雷诺两款车型搭载了南京乐金化学(LG化学)提供的电池,这表明外资品牌动力电池已经开始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上游原材料争夺已经开始。随着市场对动力电池需求量的增加,电池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引得各相关方开展了一场资源争夺战。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猛狮科技等电池企业,以及大众、宝马、长城、特斯拉等车企纷纷通过参股或直接购买的方式加码上游原材料。


本文摘自:电车汇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