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电池不被国际车企看好?

2018-05-29      969 次浏览

  扎根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业;在资本的风起云涌中,预判格局走向;在专家的慷慨激辩中,凝练自身观点。

  而这个行业依旧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仅以点评的形式与各位做一个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原文:卡位技术命门6大国际车企的动力电池布局

  当前国际车企布局动力电池具有2大特点,一是布局集中在技术层面,迫切期望增强主动权。二是技术储备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重心落在锂电池、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

  点评:

  其实,2017年的国际车企在电动化上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

  这里的“雨点小”并不是说国际车企对电动汽车不够重视,相反,国际车企基本上已经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新能源车型上了,但目前还仅限于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对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则兴趣缺缺。而此前,尤其是2017年,各大国际车企相继宣告自己的电动车产销规划,一副立刻、马上就要大规模生产电动车一样。两相对比,说雷声大雨点小也不算太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对照国际车企的产销规划(往往是多少年达到多少占比)和新型电池的研发进度,会发现两者还算比较重合。

  从一个比较阴暗的角度去推测,国际车企看好的动力系统可能不是当前火热的三元锂电池,而是燃料电池及更高性能的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而国内在新型电池上的技术储备其实相对薄弱,所以2017年掀起的电动化浪潮是一个名为“三元锂电池”的技术陷阱?(但愿这只是笔者杞人忧天的小人之见)

  原文:打破垂直整合闭环比亚迪“开放应战”

  比亚迪锂电事业部副总经理沈晞在2018珠三角未来汽车供应链创新论坛上表示,比亚迪动力电池的业务剥离工作正在加速推进,预计2018年底或2019年初会拆分完毕。在2022到2023年,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公司也将会独立上市。

  点评:

  很多人都爱拿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做对比,这两家中国锂电届的新老第一确实充满了话题性,也都能代表中国锂电在某一阶段的发展历程。但在笔者看来,简单的站在动力电池角度去评判这两家优秀的企业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比亚迪虽然是电池起家,但在很多年前其本质就已经变成车企了,企业战略核心也变成整车制造,由于闭环体系(优劣点暂不赘述),其动力电池业务也不能草率类比其他电池企业。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我都买车了,还需要跟你比谁跑步快么?

  如今,比亚迪动力电池业务拆分并将独立上市,算是再次回到锂电届,但老实说,这种回归带点“重出江湖,物是人非”的无奈,至少比亚迪最擅长的磷酸铁锂已经不是市场主流产品了,其自身电池技术也不再冠绝国内。笔者个人认为,比亚迪要站在电池的角度去复兴,还应该把重心放在新型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上。

  原文:2018锂电行业人才流动追踪:离职潮下的供给错配

  业内人士爆料,最直接的原因是2017年多个上市公司兼并购国内多家锂电池企业,其中有的公司由于转战动力电池市场遇阻,调整业务方向,甚至有的公司动力业务直接停摆,这造成一大批锂电池技术类人才为了个人发展前景纷纷离职“跳槽”。

  点评:

  不知道是不是在车企呆久了,对“跳槽”这个在很多人看来需要深思需要莫大勇气的行为表现看的非常平淡。甚至大多数情况下,“跳槽”本身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理所应当的手段。

  当然,电池的情况还有点不一样,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很多“跳槽”其实是被迫转移,自身技术实力并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证明价值的层次。这就比较难办了,又想要高薪、又想要学习机会、又想要发展前景,期望太高往往不可得。

  其实,这样的原因恰恰说明了,目前的电池行业的人才(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储备依旧相当匮乏。而对于苦于求职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机会,打磨好自己的研发实力,必然有自己发挥的舞台,要知道,工程师都是厚积薄发。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