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链将遭遇大变局。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游环节,动力电池领域两端受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提升,同时车企将补贴退坡压力向上转移。过去两年,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产能大幅扩充到目前的结构性过剩。
众多早期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的电池厂商陷入恶性循环:技术更迭能力弱,产品难以达标,拿不到订单,产线大量闲置。而利润空间被压缩,现金流压力大,更无力更新生产线设备。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的规模、资金和技术优势凸显,行业洗牌将加快。
扩充产能
李轻(化名)2015年就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目睹行业过去两年产能大跃进到当前结构化过剩的过程。
在李轻看来,2015年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元年。这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4.05万辆,是2014年的四倍多,进入真正意义的上量阶段。此后的2016年和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51.7万辆和79.4万辆,年均增长率都在50%以上。
“没预料到2015年产销量增长这么快,产能根本匹配不上,电池厂交不出那么多货,”李轻回忆道,“当时电池抢手到什么程度,基本上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够销出去,质量不是大家考量的主要指标,越低端越便宜反而更容易销出去。特别是2016年上半年,有些车企直接到电池厂抢货。在电池厂门口等着,电池一出来就拉走。”
李轻告诉记者,2016年,行业进入投产高峰。2016年-2017年期间,产能密集建设,电池厂、隔膜、正负极材料等环节均大力扩充产能。其中,动力电池在产业链中价值量最高,且投入回报周期相对较短。于是,资本集中涌入,高峰时电池厂商数量达到150余家。
2016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将动力电池企业门槛大幅提高。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从此前《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规定的“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该调整引发了争议。
业内分析师表示:“这个规定最终并没有实施。但当时确实让行业很紧张,一旦实施,车企如果向年产能不足80亿瓦时的电池厂采购电池,就拿不到补贴。这样一来产能不达标的企业将接不到订单。不过,这成为过去两年产能大扩充的重要推手。”
受益于大幅扩产带来的庞大设备需求,锂电设备行业迎来高速发展。中泰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锂电设备营收增速在新能源汽车各细分子行业中排名第一,高达128%。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2016年、2017年的营收分别为10.79亿元和21.77亿元,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00%;净利润分别为2.91亿元和5.38亿元,增速为99.68%和84.93%。
而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追捧不断升温。
松禾资本多年前就开始关注新能源行业,并专门成立新能源、新材料基金。“这些年来投资了不少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一些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投资机构都投不进去。”松禾资本合伙人张少林告诉记者。
磐石投资也是较早一批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机构。“2016年初期我们投资的时候,许多人不看好这个行业。到了2016年中期,大批热钱涌入,商业计划书到处飘。有些企业募了几亿元就说要做电芯厂,其实根本做不下来。”磐石投资合伙人陈浩东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