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3日,第6届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
在这场被行业内人士成为“锂电达沃斯”的论坛上,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500余位参会人士深入讨论了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产业结构性过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0%和75.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7万辆和65.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6.9%和62.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9万辆和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2%和136.4%。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表示,从细分数据来看,2018年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是名副其实的“爆发”年。但多位与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接棒,行业进入“后补贴时代”,企业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产能结构性过剩。”
“国际上把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78%的现象认定为行业产能过剩。我国动力锂电池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已连续多年低于这个指标。”欣旺达集团副总裁兼动力电池板块总裁梁锐透露,当前TOP 10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国内高端产能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拔高;而除TOP 10企业之外的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合计仅拥有约13%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占有55%左右的行业总产能,且其中大部分产能属于低端产能,其产能利用率仅约10%,从而拉低了行业产能利用率指标。
据了解,目前,行业正面临几大难题:隔膜及电解液产能过剩、价格低迷;上游锂、钴价格震荡,全球范围内资源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梁锐提醒,在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要求降价的“双重夹击”下,动力电池企业如果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只有出局。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云峰、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也表示,行业企业必须练好“内功”,推动产品技术升级,才能在高端市场上大展拳脚,占领份额。
安全性问题待解
北京大学教授、本届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其鲁表示,目前,国内产业发展确实在技术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从数据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近三年总数仍保持在60-70万辆。与100万辆的目标仍有差距。”其鲁说,“其主要问题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上,这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组织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启动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10起,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火灾事故现场调查5次,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实施召回5次。其中,召回涉及5个企业24个车型的3.56万缺陷车辆,缺陷原因多为电控和机械故障。
梁锐认为,新能源汽车安全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等全链条的系统工程。确保电池安全不只是电池企业的“本职”,整车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电池及其材料升级换代的进程正在进行中,能量密度高且价格相对稳定的三元高镍材料成为了现今首选。三元材料从333、532向622、711、811高镍进化。但在新材料体系下,核心材料的兼容及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阻碍了高镍电池的大规模应用。
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若‘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260Wh/kg且价格在1元/Wh以内’的目标能够在2020年顺利实现,同时安全事故数量也控制在合理范围的话,我国电动汽车市场将会再次迎来快速发展,锂电市场也将迎来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