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投产 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包头一体化基地出现

2019-08-08      1553 次浏览

动力电池一样,负极材料市场的头部集聚化效应也正在逐步凸显。


8月3日,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基地—杉杉科技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包头一体化基地一期项目在包头市青山区正式投产。这意味着杉杉科技成为了第一家跻身10万吨级别的负极材料企业,对杉杉科技以及负极材料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杉杉科技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包头一体化基地于2018年4月开工,项目总投资38亿元,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5个月。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6万吨石墨负极材料和4万吨碳包覆石墨负极材料,具备年产5万吨石墨化加工的能力。预计年产值50亿元,可为包头地区创造税收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人。


与杉杉科技在其它地区的生产基地不同,包头一体化基地实现了杉杉科技从原材料加工、生料加工、石墨化、碳化到成品加工集五大工序于一体的战略布局。


具体来看,包头一体化基地主体建筑为:


5大车间:原料处理及改性车间、石墨成品加工车间、石墨包覆-炭化-炭化成品加工车间、石墨化车间(2个)。9大仓库:原料库(2个)、改性半成品库、石墨化半成品库、石墨产品库、炭包覆石墨产品库、备品备件库、固体废弃物库、产品库。


8大公辅设施:空压制氮间、水泵房、天然气站、循环冷却水塔、锅炉房、开闭站及配电房、机修间。办公包括:办公检测楼及其附属楼。


据了解,包头一体化基地负极生产线整个工序采用自动化连续化控制,物料在密闭管道及设备中输送,避免了粉尘外溢及异物进入,缩短了生产时间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杉杉科技董事长李凤凤表示,包头基地的建成投产,将有效填补负极产能缺口,实现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产能交付能力、产品品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未来,杉杉科技团队将同优质客户和供应商继续紧密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多赢共赢,争做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率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相炭微球”制备技术产业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实现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国产化。公司现有2项国际专利、70项发明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负极材料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杉杉科技实现了年产百吨到年产10万吨的跨越式发展。公司产品从初始的中间相炭微球单一产品,发展成为拥有中间相、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复合石墨、其他负极材料(软炭,硬炭,钛酸锂,合金材料)五大系列二十几个产品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杉杉科技目前拥有上海杉杉、宁波杉杉、郴州杉杉、福建杉杉、湖州杉杉、内蒙古杉杉科技、内蒙古杉杉新材料7大研发和生产基地,当前总产能6万吨。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总出货量实现19.2万吨,同比增长31.2%。受动力电池市场增长拉动,人造石墨出货量13.3万吨,同比增长32.74%;天然石墨出货量4.58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杉杉科技负极材料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二。


2018年,杉杉科技负极材料实现销售量33907吨,同比增长9.69%;实现营收19.38亿元,同比增长30.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53.64万元,同比上升7.88%,产销量以及营收经历都呈现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负极材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受原材料涨价及石墨化加工影响较大。在此情况之下,负极材料企业布局上游石墨化和多地建厂成为趋势。而内蒙古地区凭借0.36元/KWh的低电价(最低至0.26元/KWh)成为企业石墨化建厂的选址首选,如杉杉、紫宸、斯诺、凯金等均在内蒙古布局石墨化产能。


而包头一体化基地的投产将对杉杉科技在扩充产能、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以及产品交付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GGII认为未来三年,负极材料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拥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客户渠道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而杉杉科技有望凭借在产能规模以及产品质量和客户结构等竞争优势,巩固其市场地位。


未来,杉杉科技将围绕增量、降本、改革三大目标,在产品、产能、客户、研发供应链、品质和人才等方面入手,确保杉杉在负极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