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锂电池行业也面临着同样问题。
过剩,似乎预示着危机,也昭示着好的投资机会很少,真的是这样吗?借着中国宜春·2018全球锂电产业链高峰论坛召开,《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了中咨华澍资本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进。他说:
新能源汽车在整个产销量中占比还很低,优质产能严重不足制约着发展,也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就整体而言,我看好成熟的锂电及相关企业。
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显而易见,从市场的层面看,动力电池前景非常广阔。2017年,全球汽车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79.97Gwh,消费市场锂电池产量达到70.38Gwh,储能锂电池产量达到27.35Gwh,动力电池首次超越消费类电池。预计到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量将达到453.12Gwh,其中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288.45Gwh;2017-2020年,锂电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6.87%。在全球经济总体尚处低谷的情况下,锂电的发展是难得的亮点之一。
政策鼓励高能量密度电池,引导着技术发展方向。2017年6月,能量密度在120-140wh/kg的电池包装机量占比仅不到3%,到今年6月已经大幅度跃升至84.9%,140-160wh/kg的电池包装机量占比都已经达到10%。
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不断刷新纪录,电池企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由于下游需求传导,上游稀缺原材料价格快速增长,尤其是钴金属价格,由2016年末的27万元/吨上涨至最高点的70万元/吨;即便像宁德时代的独角兽企业也面临困扰,2017年的毛利率是36.2%,2018年一季度下降至32.77%,2018二季度下降至30.31%。
宁德时代尚且如此,中小企业更是常态,这更加剧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信任危机,更多企业出现融资难、盈利难的问题,动力电池行业雪上加霜。
总体上,动力电池行业结构性产能、低端产能过剩严重。上半年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装机量占比合计达87%,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占比已超过60%,市场两级分化严重,洗牌开始加速,强者恒强,弱者将被踢出。
另外,2018年5月22日,新一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白名单公示,三星环新(SDI)、南京乐金(LG化学)和北京爱思开(SKI)三家韩系电池企业入围,这意味着外资电池在国内正式被解禁。可以预见,中外电池企业新一轮竞争将开启。
上游材料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电池级碳酸锂,售价已经由去年同期的17万元/吨快速下降至目前的7.9万元/吨左右,干法单拉隔膜由去年同期的2.7元/平方米快速下降至目前的1.7元/平方米,上游材料下降速度之快超出了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预期,企业收入情况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投资机会在哪里?王进认为,上游材料环节、中游PACK环节、下游应用环节以及回收环节都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正极材料为电池提供锂离子,占电池总成本的 30%-40%,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锂电池容量上限,工信部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发展三元正极材料几成定势。
在“安全+高能”要求下,高效能的BMS将愈发受到重视,预计2020年我国BMS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2017-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在53.89%左右。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给回收带来巨大商机,预计在2020年前后,我国的动力电池将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根据测算,从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钴、镍、锰、锂及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市场规模将会在2018年开始爆发,达到52亿元,2020年达到136亿元,2023年将超过300亿元。
市场机会很大,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潜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资本看好成熟的企业。成熟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稳定的盈利,在目前行业竞争激烈的阶段更具有投资吸引力和投资安全性。成熟企业还代表了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在某一细分领域技术领先。
具体而言,成熟企业已处于细分行业前3-5名,有成熟的渠道和稳定的利润,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产品黏性,历史业绩优异,未来业务增长稳定,具有稳定的投资收益;已有稳定的客户和商业模式,且形成了规模量产,研发能力突出,技术储备丰富,知识产权清晰,成长能力出众,具备发展为细分行业龙头的潜力,估值相对合理。
在成熟企业中,注重修炼内功的企业更受投资者青睐。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众多,未来三年,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会越来越少,盲目扩张而忽略技术的企业定会被淘汰。企业应从内部做好客户管理与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应收账款、资产负债比等财务指标,控制流动性风险。产品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才能让企业在技术浪潮的切换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