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 摄影/电池网 肖何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北京蟹岛度假村东门附近停车场,出现了一处大规模的“僵尸桩”,约40根新能源车充电桩全部闲置,其中大部分已经损坏。充电桩运营企业内部人士透露,这批充电桩是发展初期为抢占市场而大量建设的。由于重扩张、少规划,致使充电桩大量闲置。然而,如何处置闲置充电桩又成为新难题。由于已经申报政府补贴,充电桩运营企业要保证充电桩至少5年正常连续使用,因此很难自主决定将其拆除或是移位。
充电桩“坟场”就如同此前曝出的“共享单车坟场”一样,同样是资源错置之后所造成的惊人浪费。而稍有不同的是,后者纯属是资本驱动盲目扩张的结果,前者则还夹带着一部分财政补贴、政策激励的诱因。其实,疯狂的热钱资本、粗放的行政干预,从来都是造成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失灵的最主要推手。其传导到末端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量的商品或服务过剩、冗余和闲置。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充电桩变“僵尸桩”,只是过往故事的又一翻版而已。
即便仅从常识出发去考量,将数十根充电桩配置在远离市区且以接待旅行团为主的度假村,本身就是不可理喻的。事后回看,类似的错误简直不可原谅。然而,在当初“提前布局,抢占市场”的狂热气氛下,许许多多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其实都做出过类似莫名其妙的决策。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过去几年,相关企业建设充电桩,几乎可用蒙眼狂奔来形容:没有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也不对人流、车流和潜在需求等进行量化测算,只管“建建建”,怎会不留下一地鸡毛?
在一个畸形的大环境里,再理智的营商者,都难免犯下极其愚蠢的“失误”。对于充电桩这类风口上的生意,哪有什么理性可言?相关企业一面急着去资本市场讲故事拉风投,另一面则忙着找政府要支持拿补贴,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拿“安装量”和“市场占有率”说事。这种脱离于实际市场状况、脱离于真实供求关系,而醉心于堆砌报表、做大体量的商业模式,近些年来颇为流行。当所谓充电桩运营企业不是专注于以充电业务本身寻求长期盈利,而只是想着在短期套取补贴、获得风投,那么充电桩闲置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
如今的局面是,由于申请了政府补贴,要保证充电桩至少5年正常连续使用,故而当事企业很难自主决定将僵尸充电桩拆除或移位。这一“补贴”附加规则,初衷固然是为了防止“骗补”,可是却在客观上造成了闲置资源被长时间锁死的后果,显然并不是最优选项。真正合理的状况下,理应有一套闲置资源再流通、再交易的通道和平台,继而以此推动健全的市场机制来扭转之前的资源配置失误。
充电桩“坟场”,可说是资本的原始冲动和粗线条的政策补贴共同造成的恶果。为此破题,也注定要回到这两个维度求解。修正、优化补贴政策,激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如此充电桩产业才能真正告别投机回归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