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3月26日开始,新能源汽车销售即将面对仅存的3个月补贴退坡缓冲期。
昨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今年的补贴新政设置了过渡期,为期三个月,由3月26日—6月25日。与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相比,今年的补贴退坡力度进一步加大,验证了此前业界对2019年补贴减半的猜测。同时,《通知》在财政补助风向上也得以明确,中央财政资金从扶植新能源汽车消费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5个补贴区间被缩减为两档
文件中明确设置,对纯电动乘用车,补贴新政不再像去年划出5个补贴区间,而只是设置了两段续航补贴标准——续航里程在250-400公里(续航一律为NEDC工况法续航)之间,补贴1.8万元;续航大于400公里,一律补贴2.5万元。
此外,纯电动乘用车要想拿到、拿足补贴,还需要满足下列几个条件,否则会失去补贴资格或受到倍数惩罚:
1、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必须达到250公里。
2、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
3、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足125Wh/kg,无补贴;能量密度在125Wh/kg-140Wh/kg,拿0.8倍补贴;140Wh-160Wh/kg之间,则为0.9倍补贴;只有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才能拿1倍足额补贴。
4、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能耗比《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规定门槛提高10%(含)-20%的车型按0.8倍补贴,提高20%(含)-35%的车型按1倍补贴,提高35%(含)以上的车型按1.1倍补贴。
注:纯电动乘用车单车补贴金额=Min{里程补贴标准,车辆带电量×550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调整系数×车辆能耗调整系数。
对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含增程式),新政一律补贴1万元。其拿到拿足补贴的条件有三点:
1、车辆续航里程必须达到50公里以上。
2、续航低于80公里的插混(含增程式)车型,B状态燃料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即燃油模式行驶)与现行的常规燃料消耗量国家标准中对应限值相比必须小于60%。比值在60%无补贴资格,比值介于55%(含)-60%之间的车型按0.5倍补贴,比值小于55%的车型按1倍补贴。
3、续航高于80公里的插混车型,其纯电模式百公里耗电量应满足纯电动乘用车2019年标准门槛。
总体来说,2019年新能源车补贴新政的三个特征是:补贴大幅度退坡,补贴区间收缩,节能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财政部文件还明确要求,过渡期后地方不再对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外的新能源车给予购置补贴,财政资金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和加氢设施的建设,否则中央将在财政补贴中予以扣除。
需要注意的是,最新公布的补贴新政对于非私人购买或用于营运的新能源乘用车,按照相应补贴金额的0.7倍给予补贴(比之前的0.5倍要高一些),而且要求从注册登记日起2年内运行不满足2万公里的不予补助,这也预示着,上周媒体曝出的“新能源汽车坟场“这样只在乎造车,不重视运营的车企短视行为,肯定将在2019年被新政打击遏制。
补贴退坡50%成定局
在此次新能源补贴新政正式出台之前,已经有多方声音表示今年的补贴将大幅度退坡,退坡幅度“起码在40%,可能达到50%”。而发布的新能源车补贴新政直接触达了补贴退坡预言幅度的上限。
在2018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中,续航超过4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金额达到5万元,而如今只有2.5万元,补贴金额直接腰斩。
而插混车型(含增程式)的补贴金额从去年的2.2万元直落至1万元,补贴退坡幅度达到55%,这也直接引证了去年年中《华夏时报》对于插混市场的总体走势判断。
新政公布后,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将大幅承压,他们如果选择自行消化补贴下降的金额,那么将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果将这部分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又势必影响到新能源车的销量。
《华夏时报》注意到,3月26日消息公布当天,之前已选择在当天上市的广汽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相关车型均对外承诺,国补地补全额兜底,部分厂家甚至喊出了2019年6月30日之前保价的口号。
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总销量达到125万台,基于对补贴退坡的预判,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已经调低了2019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的预期——160万,增幅远不如2017-2018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补贴政策的调整,也将续航在300-4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置于了尴尬的地位——这一区间的车型往往是车企在成本与续航之间折中找平衡的成本产物,其对高额的补贴依赖度很高,3月25日,大众在华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在比亚迪秦EV、吉利帝豪EV等自主品牌竞品车型续航里程均达到400Km以上的大背景下,大众相关车型的续航仅仅达到278Km,水平还维持在1-2年前水平。
部分在京自主电动汽车经销商在《通知》公布当天表示,“补贴的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顺便把地板也砸塌了。”
对于充电桩运营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以及燃料电池企业和氢能源市场的资本追逐热情,《华夏时报》将随时关注其最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