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时代开启 2050年产值将超10万亿元

2019-07-01      797 次浏览

2019年我国将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任务中明确“将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现阶段,氢能的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处于相对初期,各环节在技术和配套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现有矛盾通过政策的引导逐步解决,未来十年将会是氢能大发展的时代,氢能将在发电、储能和交通等领域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事件驱动氢能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

6月28日,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产业联盟(YHIIA)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立足长三角、定位于氢能基础设施的产业联盟。该联盟由上海石化、上海申能、新奥燃气、浦江气体等长三角32家行业企业发起成立,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据介绍,产业联盟将致力于成为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综合解决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实现氢能产业链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进长三角氢能产业“气-车-站-用”一体化发展。

上海石化被选举为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申能能创、新奥燃气、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浦江气体等被选举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浦江气体还被选举为产业联盟秘书长单位。为落实社团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该联盟在管理体系上以上海节能协会氢能专委会及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基础设施分中心的形式组建。

行业动向2050年产值有望超10万亿

前不久,《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发布,主要内容包含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政策三大路线图。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总体目标,氢能将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50万台套/年。按照此目标,届时,中国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可累计拉动33万亿元经济产值,且预计2050年平均制氢成本不高于10元/公斤。

近年来,中国氢能及燃料产业加速布局,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氢能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建设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产业化态势全球领先。

目前,该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燃料电池零部件及应用环节,氢能储运及加氢基础设施发展薄弱,成为“卡脖子”环节。特别是在加氢站布局上,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共有23座。而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完善,技术标准的逐步规范,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加氢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2030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将分别达到100座和1500座,远期2050年的规划是全国加氢站要达到10000座以上,整体规模将位居全球前列。

据估计,我国氢源的供给状况在2020年以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2030年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作用都很重要;2040年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并列重要地位;2050年化石能源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共同占据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制氢作用最大。

在探索试点示范方面,白皮书倡议重点通过京津冀、长江流域和珠三角大湾区等地区先行先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集中支持开展氢能城市建设,避免产业盲目跟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发展经验。

中信建投认为,东京奥运会-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或是氢能-燃料电池技术下一次爆发、应用逐步丰富的重要时段。燃料电池汽车有望成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之一,氢能系统有望成为我国能源系统的重要补充。

投资机会关注产业链相关企业

氢能的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氢、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等环节。技术日渐成熟、规模化效应释放、政策持续推行、国产化需求强烈是现阶段产业的特点,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川财证券建议关注具备前期研发和产业化基础的企业,如潍柴动力、厚普股份、雄韬股份、东岳集团、中通客车等。

“氢气作为燃料电池的核心原料,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将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上游制氢、中游加氢站、下游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产业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泰证券建议关注具有氢资源、有资金实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的上市公司。

拥有富余氢资源,有向中下游延伸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公司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美锦能源、卫星石化、滨化股份、东华能源等。

其他标的:鸿达兴业、东岳集团、雄韬股份等。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