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9年第22号)这一公告的发出,意味着被业内人士称作动力电池“白名单”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5年第22号)在新能源补贴新政实施前夜停止实施,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行规”已经取消。这些政策的更迭,预示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即将进入中外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
初探:设立“白名单”的初衷
工信部于2015年10月、2015年12月、2016年4月和2016年6月,相继公布了四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电池企业目录,共有57家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目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57家企业均为国内企业。这也成为当时业界所有人注意到的焦点问题——只有企业及其产品进入这些名录,装备这些产品的新能源汽车才可以享受国家相关补贴。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国产动力电池企业可以说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国内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也因此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这对于当时在公众心目中疑虑重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疑具有强烈的刺激消费作用。
目前,在此前各种政策的强势引领下,我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成熟消费市场。众所周知,当产业受政策强势引领时,面对其他国家日渐成熟的技术冲击时,本土企业往往会应对乏术。此时,政策逐渐退却“学步车”效应,对此产业的健康发展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从微观角度,我们也可发现一些政策需要逐渐变化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特斯拉所有车型只装备松下生产的电池,由此及其进口车身份,购买特斯拉生产的相关车型时,消费者一直不能享受国家补贴。不仅如此,国内厂家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江淮因坚持采用三星电池,而停产其电动汽车序列中的高端车型iEV6S。在失去占总补贴金额三分之二的国家补贴后,此类产品将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
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政策松绑势在必行。即便设立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初衷是为了给国产动力电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但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与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的相关领域新技术,也促使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不断松绑。由此,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白名单”被取消。
业内人士:“白名单”准入不简单
为了解“白名单”的设立与取消始末,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频道采访了电动汽车行业专家蹇鹏。蹇鹏表示:“白名单设立的初衷是对于动力电池进行公告与目录式管理。在设立初期,确实将一些不合乎国家标准、粗制滥造的企业挡在了事关大量消费者生命安全的动力电池生产领域之外。但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政策的引领作用逐渐不再明显。尤以某些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这一类型的电池在国际上由于相关国家的政策队里,确实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样的技术壁垒,在不同领域的电池应用场景中,是对于全球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的。同时,相关国家标准的不断出台也取代了“白名单”的作用。此次‘白名单’取消后,更多具备优秀技术的国外品牌产品将与国内品牌产品形成激烈的竞争,促使国内厂商追求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另外,在‘白名单’施行的后期,这一政策对很多兼具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企业的阻隔效应太大了。据我所知,一家西北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委托一家上海的公司申请进入‘白名单’,但这家西北企业花了几百万,却由于种种原因无功而返。这家公司完全可以自主申报,上述原因让某些有足够实力的企业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由此可见,政策与市场、与企业逐步松绑,实乃大势所趋。
编后记
动力电池“白名单”的取消,让相关领域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契机。随着国外品牌动力电池的引人,国内新能源车企不仅可以选择更多品牌的动力电池,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可选择体验自己青睐的动力电池技术。从通途到壁垒,“白名单”的发展历程可谓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走过这一阶段,迎来国际上的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才能实现真正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