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项目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重点领域

2019-06-25      691 次浏览

我国的动力电池研究项目一直是“863”的重点项目,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支持,大部分材料实现了国产化,由追赶期开始向同步发展期过渡,本土总产能居世界第一,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

(1)正极采用磷酸铁锂材料,负极采用石墨材料,研发的50Ah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36.6Wh/kg,功率密度达到1101W/kg;研发的20Ah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06.5h/kg,功率密度达到1119W/kg。

(2)正极采用尖晶石锰酸锂、镍钴锰三元混合材料,负极采用人造石墨材料,研发的25Ah软包装能量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62Wh/kg;研发的35Ah能量功率兼顾型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35Wh/kg。

(3)正极采用镍钴锰三元材料,负极采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材料,开发的10、15、20、28、30、45Ah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开发的2.6Ah18650圆柱形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

在系统集成技术及能力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采用磷酸铁锂材料的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90Wh/kg,采用三元材料(18650圆柱形动力电池)的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达到110Wh/kg。

在前瞻性技术研究方面,中科院先导计划支持相关研究所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锂离子电池样品和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的锂硫电池样品,但循环寿命及安全性等性能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关键原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回收利用、生产装备、基础研发等在内的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配方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生产线逐步从半自动中试向全自动大规模制造技术过渡。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国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原地区和京津冀区域为主的四大动力电池产业化聚集区域。目前有近100家动力电池企业开展动力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有近1000亿元产业资金投入,形成近40GWh年产能,技术研发、产业化进展显着,有力地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其发展紧随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趋势,从201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大幅上量后,动力电池市场也呈现爆发趋势,资本等的大量涌入带动了电池厂商的产能、出货量的大幅提升。

2014年开始,国内新增超过50家动力电池企业,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有动力电池企业130家,较2015年年底的121家增加了9家动力电池企业。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还会有新进入者,高峰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总数将接近150家。

在补贴、限号、环境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火爆,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动力电池的蓬勃发展。其中纯电动汽车(含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电池是主要动力电池应用领域,锂动力电池的需求维持高速增长。中国政F在纯电动汽车(EV(参数|图片))领域的支持力度远大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而且北京等部分地方政F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排除在新能源汽车之外。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方向为纯电动汽车,因此锂动力电池的需求将维持高速增长。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