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能量密度的测评还不是绝对的公平,因为这和车企的利益直接挂钩。我们之前说到了,政策上会对能量密度有要求,而在新能源扶持方面,能量也是参考标准之一。能量密度越高,得到的新能源补贴就越多。这就导致了一些车企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军备竞赛”,并且还有不少猫腻。
要知道车企怎样提高能量密度,还得从刚才的那个公式说起:重量能量密度=电池容量×放电平台/重量。要将这个公式最终的数值提高,最直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大电池容量,二是减轻电池重量。
加大电池容量的方法是一种良心的做法。加大容量大方法有很多种,最多的就是从电池的材料入手。目前,三元锂电池是国内占比最高的动力电池类型,而磷酸锂铁电池占比下滑非常快。不过,再良心的做法,落在心术不正之人的手里也干不出啥好事,为了加大电池容量,一些厂商就放低了对电池稳定性的要求,安全隐患随之加重。所以有业内人士担心,在电池容量上的急功近利,恐会影响到电动车的使用安全。
另一种方法就是减轻整个动力电池的整体重量,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高品质的动力电池每个电池组都有一个单独的单元格,以便发生故障时不影响到整个电池组。要减轻动力电池的重量,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单元格。要么研发新型材料使其在不影响保护电池的情况下减轻重量,要么就直接削减材料或者换重量更轻但强度更差的材料。
所以,增加能量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对于车企来说,削减材料是一种“双赢”的方法,安全问题当然是60分万岁。在对电池的结构和材料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安全和质量到底处于合格、良好还是优秀的水平,消费者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
其实,在衡量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方面,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还是直接看电池的总容量。如果要考虑电池安全、整车品质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技术开放度不大、制造成本偏高的整体环境而言,电动车依然是一分钱一分货。说得直白一点,一般情况下,还是车的价格决定好坏。如果相关部分能够提高电动车各项评定标准的公平性,对刺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