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湿法隔膜企业积极投建涂覆产线,以进军中高端市场,但仍有较大产能缺口;2017年国内湿法隔膜的现有产能超11亿平米,且正在大量新建产能;与之相比,国内相关企业对外公布的涂覆产能数据总计约为4亿平米。受此需求拉动,不生产基膜而专注于涂覆的企业(如上海璞泰来)开始崭露头角,这类企业在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规模化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需求接力,锂电池隔膜行业将保持30%高速增长
1.1锂电池隔膜是多方面影响锂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结构中,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是最为核心的四大材料,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内阻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耐高温、阻燃、自关断、电化学稳定性等安全性表现,起到直接决定和综合影响的作用。
储能电站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成长空间很大。锂离子电池作为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电池,相比电动车领域,储能电站领域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要求较高,其应用领域更广。
我国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市场应用终端占比由2010年的3.1%增长至2015年的6.0%,总体呈增长趋势。预计未来储能型锂电池将成为锂电池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商用化将得到提速,其装机量将迅速扩张,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电源的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总体来看,移动设备仍然是锂电池主要应用领域,但是占比持续下降,2015年占比跌至51.1%;而动力电池成长性十足,从2010年的5.1%增长到2015年的42.9%,未来锂电新能源在动力领域仍然值得期待。
3、湿法隔膜增长迅速,未来有望成为主流趋势
从锂电池隔膜产品市场来看,湿法隔膜增速远超干法隔膜,动力源主要是动力电池和高端数码领域。2016年我国锂电隔膜厂商产量为9.29亿平米,同比增长33.03%,其中,湿法隔膜厂商进一步放量,多数湿法扩张企业及从干法隔膜转向湿法隔膜企业开始逐渐放量,2016年中国锂电湿法隔膜产量达到3.9亿平米,占比42%,超越干法单拉隔膜,成为隔膜市场主要供应类型。随着动力锂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8年,国内湿法隔膜产量将达到8亿平方米,占据隔膜一半以上市场。
2017年4月三部委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秉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精神,对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在此强有力政策的驱动下,预计2017-2020年动力电池复合增速将达到40%以上。
此外,电池储能作为锂电池的第三大应用领域,受限于技术、成本和政策不确定性等现实困难,目前应用规模有限;待未来政策风向和技术路线进一步确定后,储能电池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锂电池需求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整个锂电池产业链的高度景气,特别是作为整个产业技术核心环节的锂电材料领域,近年来行业增速不断加快;2016年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的行业产值增速均超过50%。未来我们预期锂电池隔膜的需求量将保持30%左右的增速,至2020年隔膜需求量有望超过30亿平方米。
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工艺。干法工艺是将原料(PE或PP)进行高温成膜后退火处理,进一步拉伸形成微孔膜;可细分为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其中干法双拉工艺是中国科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湿法工艺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将小分子物质与PE混合,加热熔融后降温进行相分离,得到微孔膜。
可以看到,锂电池隔膜的生产工艺复杂、流程众多,因而对生产设备和流程控制均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前较长时期内国内隔膜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2015年,日本旭化成、美国Celgard公司、日本东燃、韩国SKI等前4名国际巨头占据全球约45%的市场份额;同时注意到,这些国际大型隔膜厂商均是有着40年以上历史的老牌化工企业,技术和声誉积淀深厚。
2012年以来,受到新能源汽车政策鼓舞,国内隔膜行业技术不断进步,产能产量高速增长。国内业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和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化隔膜企业,如星源材质、中科科技(格瑞恩)、金辉高科(母公司佛塑科技)、河南义腾和沧州明珠等。以星源材质为例,规模上其201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位列全球第四;技术方面,星源材质的干法技术对标Celgard,湿法技术对标旭化成,产品获得下游电池厂商高度认可,与LG、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优质客户形成稳定合作关系。
2016年隔膜国内消费量数据显示,隔膜的整体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6%;其中干法隔膜早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国内湿法隔膜的出货量也达到3亿平米以上;但中高端湿法隔膜大多仍然依赖进口,60%以上中高端市场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外隔膜厂商所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