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再次上演“互撕”大戏。5月6日,动力电池PACK企业普莱德在北京召开主题为“业绩被‘亏损’,管理怎背锅?”的2018年业绩真相媒体说明会,将矛头指向东方精工和审计机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两者对普莱德2018年财务数据调整缺乏事实依据,且与2017年度会计处理互相矛盾。
与此同时,普莱德还矢口否认了东方精工年报材料中所提到的关联交易、不公允、返利比例过高、存在严重产品质量等问题。普莱德管理层表示,公司管理层表示2018年净利润已完成近80%的承诺利润指标,即3.3亿元左右,这个数据与东方精工此前披露的普莱德在2018年亏损2.19亿元存在巨大差异。
事件的起因还要从四月份东方精工发布的年报说起。4月17日,东方精工在其发布的2018年年报中提到,其2018年营收为66.21亿元,净亏损达到38.76亿元,东方精工将其亏损主要归咎于子公司普莱德2018年净亏损2.19亿元,与当初承诺的业绩收益4.23亿元相距甚远,计提了38.48亿商誉减值。
时至今日,双方仍然各执一词,至于真相到底如何不得而知。在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生存环境日益艰难的当下,绝大多数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已日趋边缘化,而普莱德与另一PACK巨头欣旺达是为数不多的,仍旧被业界看好的PACK企业。现如今,普莱德却与新东家东方精工产生了纠纷,难免令人唏嘘。
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岌岌可危
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中,PACK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动力电池系统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与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因此需要大量成熟技术的相互交叉与协作。曾经动力电池企业、车企与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共同经营着PACK市场,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
然而,随着新能源车行业内“提质降本”需求的日益迫切,动力电池企业及车企纷纷涉足PACK领域,“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目前约60%以上的电池系统PACK由电芯生产企业自己完成,剩余约40%由整车厂和专业的第三方电池系统PACK公司完成,这从今年首季度发布的PACK装机量可见一斑。
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首季度PACK装机量累计约为26.2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5.78%。而这其中,由电池企业提供配套约17.7万台,占比67.62%;由整车企业提供配套约4.8万台,占比18.48%;由第三方PACK企业提供配套约3.6万台,占比13.9%,动力电池企业占据着绝对优势。
另外从配套企业数量来看,首季度提供动力电池PACK配套的企业有105家,其中电池企业有62家、第三方PACK企业有32家、整车企业有11家。在排名前十的配套企业中,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六席,整车企业占据三席,而在32家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中,仅有北京普莱德上榜,装机量19190台,占比7.32%。
据了解,电池系统占据着乘用车几乎1/2的成本。某电池企业人士透露,电池企业如果自己做PACK的话,毛利率可达30%左右。因此电池企业想要降低电池成本,必须从建PACK线先着手。截至目前,几乎所有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已通过自主创建,或是合资建设PACK厂的方式成功切入到PACK领域。
而对新能源车企来说,通过自建PACK产线一方面可以达到降低动力电池采购成本,提升电芯采购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与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合资组建PACK厂,也能达到维稳电芯供给需求、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增强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控制PACK核心技术已成为整车企业发展趋势。
从具体来看,长城汽车、广汽丰田、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汽车、合众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国能汽车、天津一汽等车企加入配套自建PACK行列;与此同时,主机厂与动力电池厂或第三方PACK厂合资建设PACK厂提速。包括广汽与宁德时代、上汽与宁德时代、东风与天津力神、长安与比亚迪等。
“目前PACK行业面临的状态是,下游新能源车企显得比较强势。同时,由于优质的电芯企业较少,因此电芯企业也相对比较强势。这也导致,很多PACK的订单都是‘内定的’,第三方PACK企业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很难在市场拓展上有大的突破。”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
随着动力电池企业以及车企对PACK市场的加速抢食,第三方PACK企业生存空间已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市场份额已由此前的30%已经降到目前的10%左右。业内人士认为,不少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将被不断的压缩。而在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第三方PACK企业的机会已经很渺茫。
而除了市场分额被压缩,如何降低电池包整体成本也成为第三方PACK企业头疼的问题。对第三方PACK企业而言,其产品的主要成本来源于电芯、结构件、BMS、箱体、辅料以及人工费用。但由于基本材料各家使用得已经同质化,金属件、机械件价格下降也有限,很难在短期内找到立竿见影的降本办法。
业内人士认为,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现在已是危机重重,必须寻找下一步的出路,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在当前情况下,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的地位已是岌岌可危。未来独立第三方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除了自身技术研发要过硬,还需要寻找到比较好的靠山,委身于主机厂或者是动力电池企业”。
光环不再第三方PACK企业夹缝求生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觉悟,2016年处于发展巅峰时期的普莱德,却成为了东方精工收购的对象。2017年,东方精工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北大先行、宁德时代、福田汽车、北汽产投、青海普仁合计持有的普莱德100%股权,交易对价约47.51亿元,当年即为东方精工贡献利润上亿元。
当时,新能源汽车风口正旺,原主营业务为瓦楞纸包装设备的东方精工也摇身一变成为PACK领域的大佬,被认为是踩在了新能源风口上。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年过后东方精工已然初尝苦果。普莱德净利润出现亏损,而且因收购普莱德100%股权而形成的商誉存在大额减值迹象,需计提商誉减值约为38.48亿元。
东方精工提到,由于行业补贴退坡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销售价格持续下跌,且普莱德重要的商用车客户的进一步流失。在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普莱德在商用车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40%下降到2018年的5%左右;而且商用车毛利率从2016年的23%下降到2018年的9%左右(普莱德对此表示坚决否认)。
与东方精工有着相似遭遇的还有露笑科技。露笑科技在其2018年业绩快报中称,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0.57亿元,同比下降5.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位亏损5.94亿元,同比下降292.76%。与此同时,露笑科技还在年报中提到,计划对子公司上海正昀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2017年1月,露笑科技通过现金方式收购上海正昀100%股权。资料显示,上海正昀主要从事各类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独立第三方PACK企业。露笑科技提到,由于新能源车行业增速放缓,上海正昀营收下滑,影响公司全年业绩增长,因此对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而与普莱德同样被看好的欣旺达,其于2017年就开始布局自建动力电池PACK产线,如今其2GWh动力电芯生产线已于去年6月开始投产。不过此前透露的消息是,动力电池PACK尚未构成其盈利的主力业务。其动力电池业务有望于今年动力产线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将会逐步实现达产并产生效益。
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是遭遇了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双重挤压,处于“夹缝求生”的状态。与此同时,在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加剧等的多重因素下,主机厂要求电池厂大幅降低电池价格和成本。而第三方PACK企业由于不生产电芯,其产品毛利率和盈利能力更难保障。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表示:“众多整车企业、电池企业都将目光瞄向了PACK领域,而拥有发展潜力的PACK企业,如果没有掌握电芯的技术,将受制于核心资源的制约。”因此谋求PACK-电芯转型的欣旺达,已经布局了自己的电芯业务。而像从普莱德与上海正昀这样纯粹的第三方PACK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处于劣势。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即使第三方PACK企业处境艰难,但其具备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第三方PACK企业不仅有存在的价值,也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产业形态。第三方PACK企业通过积累的共通的技术,局部的集成、结构件整合、底盘一体化设计等能力,可以提供标准化竞争力的部件。”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提到。
他同时提到,第三方PACK企业通过积累大量电芯数据,可以帮助车企做大数据监控、电芯筛选以及预警式维修,这些都可为其提供了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从长期来看,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PACK企业之间应该会保持动态的平衡,各个形态的企业都能根据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和市场份额。
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视角来看,过去几年电芯层面的投入和关注力度较大,但是在PACK环节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行业面临着分散度高、聚焦度不够、专业化规范化缺失的问题。PACK技术的提升,需要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共同协作配合来共同完成。这其中包括车企、动力电池企业,自然也包括第三方PACK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