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氢能储运设备相关问题的探讨

2019-05-28      853 次浏览

纵观世界能源工业发展史,自人类钻木取火进入“柴薪时代”;到煤炭在19世纪80年代超过柴薪终结“薪柴时代”进入到“煤炭时代”;再到1886年的工业革命,油气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人类又从“煤炭时代”进入了“油气时代”;现在又从“油气时代”向“氢能时代”迈入,预期在21世纪中叶人类将进入“氢能经济”时代。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的运作。就目前能源市场来看,过剩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实现能源商业价值息息相关。据了解,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过剩能源,有将近1000亿左右的弃光、弃水、弃风等过剩能源。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过剩能源,是我国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氢能产业的主要原因。


发展氢能产业,就要大量使用氢,可是氢怎么储存,是我国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全球储氢的方式主要有固态储氢、液体储氢、高压储氢、液态储氢等几种方式。尽管有多种储氢方式,但在商业运营层面上,我国还没有液体储氢和固体储氢的应用。在我国加氢站,基本都是物理高压固态储氢的方式。


储氢设备基本情况


高压气态储氢的储氢密度在1.0%-5.7%之间,在高压下将氢气压缩,以高密度气态形式储存。这种储氢方式,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充放氢快、能耗低、易脱氢工作条件较宽。但体积储氢密度低,体积比容量小,存有泄漏爆炸的安全隐患。因而得进一步提高储罐的储氢压力和储氢质量密度;改进储罐材质,向轻量化、高压化、低成本、质量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较为常用的储氢技术,也是车用储氢主要采用的技术。


低温液态储氢的储氢密度在5.7%-10%之间,利用氢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化,体积密度为常温常压气态时的845倍,其输送效率高于气态氢。这种方式体积储氢密度高、液态氢纯度高。但是液化过程耗能大、易挥发。要想提高保温效率,须增加保温层或保温设备,克服保温与储氢密度之间的矛盾;减少储氢过程中,由于氢气气化所造成的1%左右的损失;降低保温过程所耗费的相当于液氢质量30%的能量。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航天特种领域、适合于超大功率商用车辆。


固态储氢的储氢密度在1.0%-4.5%之间,利用固体对氢气的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作用,将氢储存于固体材料中,不需要压力和冷冻。这种方式体积储氢密度高,操作安全方便,不需要高压容器,具备纯化功能,得到氢纯度高。但是质量储氢密度低,成本高,吸放氢有温度要求,抗杂质气体能力差。提高质量储氢密度,降低成本及温度要求。应该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有机物液态储氢的储氢密度在5.0%-7.2%之间,是基于不饱和液体有机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当需要氢气时再进行脱氢反应。这种方式储氢密度高,通过加氢、脱氢过程可实现有机液体的循环利用,成本相对较低,常用材料(如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安全性较高。但是氢气纯度不高,有几率发生副反应,产生杂质气体,而且成本较高,须配备相应的加氢、脱氢装置;脱氢反应常在常温下进行,催化剂易结焦失活。所以需要提高低温下有机液体储氢介质的脱氢速率与效率、催化剂反应性能,改善反应条件、降低脱氢成本及操作速度。这种方式可利用传统石油设施进行运输和加注。


储氢设备存在的问题


从设备的损伤模式来看,常规的设备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腐蚀减薄,碳酸、硫酸包括土壤腐蚀;二是硫化物、碳酸盐氨腐蚀;三是机械疲劳,造成的开裂,包括高温的腐蚀;还有就是材质劣化,不锈钢腐蚀等。如今很多储氢设备没了放开,这跟氢的损伤模式没有完全修复有直接的关系。


在储氢设备规范标准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标准,这也是制约加氢站发展的原因。美国有一个ASME标准,是一个严格的评价体系。从储氢设备材料的性能来讲,美国的标准相对宽松,而我国要求非常严。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