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在谈到车用动力电池议题时表示,不能一味追求电池性能的发展,要把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规模化生产踏踏实实落到实处。
质量把控与技术研发要双线并行
余卓平表示,“电池新材料、新结构的发现属于科学层面的东西,这跟我们搞汽车工程的人是有着观念上的碰撞的。科学领域经常会冒出火花,很容易写出论文,但是研发出的新材料是否能应用、在什么样的边界条件下产生反应,现在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他认为,实验室能够反应成功的材料,在汽车工程诸多条件下不一定能再现,像镁电池、三维石墨烯这类新材料,无法在短时间内规模化与商品化,但对未来新电池体系的开发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把电池性能提上去,同时要把现阶段的电池质量做到位,因为锂电池发展到现在仍然在出问题。这两个维度都很重要,一定要双线并行。媒体在报道新技术上要担负责任,不能盲目宣传。
电池尺寸规格标准化有助降低成本
余卓平称,国家已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征求意见稿,尽管存在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动力电池的尺寸规格一定要尽快标准化,以降低电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汽车工艺是以量取胜的,在成本的限制下生产一定要规模化,才能让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接受。
另外,车用动力电池比普通的储能电池性能要求高,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可以做储能电池,供储能电站使用,这也要求动力电池尺寸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这样才能进入二次使用。还有像电池的二次回收也是如此,国家要尽快制定一个规范的标准。
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提高电池质量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尽管比较粗糙,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鼓励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已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几乎所有整车厂都把新能源汽车列入产品规划,并在准备下一代产品。同时,用户也开始了解新能源汽车是怎么一回事,开始考虑在某一价位下可以消费得起的产品,这也是现有政策起到的效果,是客观事实。
现在都在强调质量安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质量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首先,需要新的政策进一步推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需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现在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总是不断的有新的电池实验室技术消息出来。很多企业不敢投入,担心刚投入,新的一代技术又冒出来,白忙活了。其实,现阶段的电池能量密度哪怕在150Wh/kg左右,也要投入大规模的设备,管理好一整套系统,踏踏实实把质量可靠性做好,把成本降下去。总而言之,不能一味的追求电池性能的发展,要把保质保量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