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自燃的特斯拉 渐失“民心”的电动车

2019-05-13      753 次浏览

特斯拉自燃并非第一次发生,然而此次事故之所以能在网络引爆,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在圈层之外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每每有热点事件发生,段子手们最擅长的就是群嘲与自黑。

网络上有一个聚集近期汽车行业热点的小故事。

车主们在讨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蔚来车主: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我在驾驶时一直按升级按钮,还输入了密码,最后车子在路上停了几个小时,但是我没事,车也没事,而且舆论都是骂蔚来的。

奔驰车主: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我刚买的车就漏油了,我据理力争,最后闹大了,我和奔驰公司和解了。

另一位车主说道: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我在新闻里看到我停车的车库烧了起来……

众人道:那你是特斯拉的车主吗?

他继续说道:你们弄错了,特斯拉在隔壁,我开的是奥迪。

故事结尾的点睛素材就是发生在4月21日的上海特斯拉自燃事故。

特斯拉自燃并非第一次发生,然而此次事故之所以能在网络引爆,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在圈层之外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就如故事里最后的那个梗:在奥迪车主眼中,自燃原本只与特斯拉自身相关,但实际上,自燃已将他和交通体系内其他普通大众和车辆都关联起来了。

此次事故,特斯拉不光烧掉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还烧掉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心”。

马斯克的激进创新风格是把双刃剑

很多人形容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性格是个“妄人”,他的个人哲学也是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哪些事情最有可能影响到人类未来”的问题。从马斯克的创业经历和目前所经营的项目可见一斑。

制造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能源汽车:特斯拉。

探索无限能源的源头:太阳能系统公司SolarCity。

探索继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之后的人类“第五种交通模式”:研发超级隧道和胶囊列车。

帮助人类实现登陆火星的愿望:spaceX。

…………

马斯克激进的创新风格被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产品上。

有苏联N1火箭失败的教训在前,spaceX依然敢于尝试将多个小型发动机进行并联以获取更大推力;有美国主动放弃航天飞机方案的教训在前,spaceX依然坚持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的方向。

在特斯拉电动车上,马斯克还是在追求极限性能的路上走着钢丝。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特斯拉所采用的松下18650锂电池方案。

18650锂电池本身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单枚电池的安全性也有保证,但特斯拉为了追求更大的能量密度,将7000多节长得像5号电池的18650锂电池组成电池包,通过BMS(电池控制系统)进行串联控制。

熟悉工程机械的朋友可能清楚,哪怕软件管理系统再强大,7000多节电池的串联已经将整个系统的故障几率放大了难以计算的倍数。

更何况,这种电池动力总成结构的最大缺陷在于,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电芯或模组非常容易移位,从而导致连接电芯的导线脱落和短路,自燃就难以避免了。同时,由于电池被密封在电池包中,外界无法直接接触,如果已经出现过热起火情况,即使灭掉了明火,但电池仍然在电池包内继续发热,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发生起火事故后又会经常复燃的原因。

就像一把双刃剑,马斯克激进的创新风格带来的成功为他迎来了极大的声誉,但同时也埋下了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

回到特斯拉电动车。虽然在上海自燃事故之前特斯拉还发生过很多次自燃事故,但就其在新能源车行业里的造诣和迄今为止所表现出来的成就,特斯拉是全球最好的电动车这一点仍然毋庸置疑。

在性能上,特斯拉追求极致,在安全问题上,特斯拉并没有追求极致,尽管特斯拉曾为安全做过很多妥协。

特斯拉自燃或成行业“黑天鹅”的引爆点

回到特斯拉上海自燃事故本身,除了会对特斯拉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影响外,其更大的负面作用在于可能动摇公众对整个电动车产品的信心,引发行业的“黑天鹅”事件。其中原因有三。

首先,事故对公众在心理上形成了“无感”到“自危”的转变。

在特斯拉上海自燃事故之前,普通大众对于特斯拉或者新能源车自燃事故的信息都是通过新闻报道零星获取,并未形成有代入感的直观印象,大多认为自燃是“小概率事件”,是“别人家的事”。

而此次特斯拉事故以视频的方式在网络快速传播,短短几秒钟时间内事故车辆就被大火吞噬,特别是在公众获知了此次事故的背景信息——小区里的地下车库、非充电工况下的静置自燃等关键点后,“电动车可以在我们身边随时燃烧”这一观点被提炼出来,公众陷入人人自危的恐慌之中。

其次,特斯拉自燃事故引发了突破圈层的全网围观。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能否突破圈层实现信息输出。在一般的概念里,一个自燃事故大多在该品牌的车主群内进行讨论,范围再扩大点,可从汽车行业的层面进行扩散,或者再上升到奇闻异事类的社会新闻范畴。

而此次特斯拉自燃则彻底引爆了整个网络,不光特斯拉车主关心,停在特斯拉旁边的雷克萨斯、奥迪、宾利们也很关心,买不起特斯拉的吃瓜群众们在一旁疯狂转发,推波助澜,一次偶然事故最终演化成一场全网围观。

当车主停车有意避开特斯拉并已形成一种行为现象时,特斯拉就已经陷入到危机之中了。

最后,公众的信心还来自于资本层面对于行业的否定。

自燃事故发生于4月21日晚上8点15分左右,第二天事故视频流出,同时蔚来也发生事故,多项因素叠加,不但加深了公众对于这两起事故的印象,而且在心中形成了“新能源车不靠谱”的心理暗示。

体现在资本层面,则是4月23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集体走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板块市值当日蒸发了858亿元。

新能源车的自救与他救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技术革新的方向,谁也不希望特斯拉的自燃事故真的就成为行业“黑天鹅”事件的引爆点,可面对当前由特斯拉自燃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行业应该怎样化解呢?

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新能源汽车厂家要重新拾回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在性能和安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现有技术下,电池能量密度与车辆的动力表现和续航里程关系密切,然而在电池密度的另一面则是电池的安全系数。站在营销的角度,动力表现和续航里程这两项数据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厂家在电池结构的设计上,更倾向于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以牺牲电池的安全性为代价。

特斯拉就是明显的代表,他们以为自己的技术能够完全掌控,然而每发生一起自燃事故就给特斯拉打了一次脸。

或许我们无法苛求电池技术能够保证百分百的安全,但我们希望能够在性能和安全之间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比例,性能可以用参数数据进行精准画像,但是安全系数却难以量化,在这方面,新能源汽车厂家暂时还没有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其次,在政策层面将新能源车的安全漏洞一一堵上。

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很快,但相关的监管政策却远远滞后,这是行业的共识。其中既包括新能源车制造时的核心配件抽检政策,也包括新能源车售出后对其安全隐患排查的年检政策。

以后者为例,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年检制度完全参照传统燃油车的标准,但实际上,新能源车的构造及动力系统与燃油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些关键指标的评判并不适用。其中对于引发新能源车自燃起火主要源头之一的电池的检测,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与标准,这也导致新能源车的年检只是走过场,不能完全检测出安全隐患。

任何一项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特斯拉的这次自燃事故也是新能源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不必因此对新能源车失去信心。

只是,在技术尚未达到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用政策监管的方式,将那些已经发现并且可以解决的漏洞堵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改进都将推动新能源车的安全向前迈步。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