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朱嘉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进展报告

2021-05-15      2488 次浏览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朱嘉教授课题组应邀在AdvancedEnergyMaterials上发表进展报告“ChallengesandrecentprogressinthedevelopmentofSianodesforlithium-ionbattery”(DOI:10.1002/aenm.201700715),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锂离子电池硅负极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随着电子便携设备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需求,研究并开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尤为关键。锂离子电池硅负极被认为是下一代最理想的负极材料之一,由于其巨大的储量和超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mAh/g,相当于现在商业化石墨负极的十倍),成为了科技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该进展报告首先介绍了硅负极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着重总结了硅负极应对商业化还需要解决的难题以及近年来的进展,主要包括首圈库伦效率,振实密度和材料成本三个方面,最后在全电池性能和能量密度方面对将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纳米结构的硅负极解决了硅嵌锂时体积膨胀而引发的材料粉碎和不稳定的SEI的问题,提高了电化学循环性能。但是纳米结构的高比表面积导致首圈库伦效率低,振实密度和面积比容量低,同时纳米结构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硅负极的商业化。该文从二次结构设计,预嵌锂和电解液添加剂三个方面总结了首圈库伦效率方面的进展,从微米结构设计,导电粘结剂方面总结了振实密度以及面积比容量的提高,从低纯度硅和自然界硅源来降低材料成本。最后在全电池性能和能量密度方面对将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16级博士金艳为该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朱嘉教授和佐治亚理工(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的NianLiu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鲁振达教授和朱斌博士给予该工作很大帮助。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及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江苏省优势学科等项目的支持。


  朱嘉,九三学社成员,中组部青年入选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曾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首批“青年双创英才”、杜邦“青年教授奖”等荣誉,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合成和表征、纳米光子学、纳米热传输能源转化与存储(光伏、热电以及锂电池)。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