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市场到底"水"有多深?

2019-03-07      1064 次浏览

据了解,自2014年起,我国全面开放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之后,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空前繁荣。

然而忙着跑马圈地的充电运营商忽略了市场需求,长期亏损成为企业常态。经过前两年的高歌猛进之后,2018年国内充电桩行业开始进入洗牌期,多家运营商宣布退市。

在行业迎来洗牌潮之际,特来电却在2018年结束了连年亏损的状态,实现了盈亏平衡。充电桩市场到底"水"有多深?

投资50亿,4年才实现盈亏平衡

特锐德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青岛,主营项目为箱式电力设备。2014年7月,其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充电业务,成立子公司特来电。

4年来,特来电累积投资超过了50亿元,在全国288个城市布局充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充电公司,同时在技术上的投入也很大。多年的投入让特来电取得市场和技术上的领先,也造成了特来电近几年持续的亏损。资料显示,2016年特来电亏损3亿元;2017年亏损2亿元;2018年上半年亏损3000万元。

据了解,充电网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属性,很多城市新能源汽车才刚刚起步,也就是说在未来才会慢慢产生盈利。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

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带动充电桩的发展,充电桩建设能否跟上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同时,充电运营商广受诟病的只跑马圈地而不盈利的情况终于有了改善。

2月27日,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特锐德,300001)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8.06亿元,同比增长13.73%;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27.8%。虽然净利下滑,但这份业绩数据意味着,特来电终于结束了连年亏损的状态,实现了盈亏平衡。

"三座大山"压顶,还得扛下去

虽然,特锐德近期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但是,不得不说投资大、盈利周期长、初期使用率低,依然是压在充电桩运营商头顶上的"三座大山"。

尽管特锐德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度,特来电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截至2018年底,其充电业务累计充电量约16.9亿度,2016-2018年度充电量复合增长率超过200%。公司整体实现了扭亏为盈。

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没有一家充电桩企业是单纯依靠充电服务来实现盈利的,大都是靠企业其他业务板块的盈利来支撑充电桩业务。根据特锐德2018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特来电4年的投资及创新研发投入,累积亏损7亿元,完全靠特锐德设备制造板块弥补。

据其他媒体报道,另一家充电桩巨头——星星充电的背后,则是知名经销商集团万帮新能源,而万帮新能源的核心业务有4块:充电设备生产、充电桩运营、新能源汽车销售和私人用户充电桩配套服务。

未来,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电桩使用效率、缩短收回成本周期才是扭亏为盈的关键所在。

充电桩市场进入"大玩家"时代

2018年,充电桩行业的洗牌现在刚刚开始,在盈利难的状态下,基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点,只有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才能继续"玩"下去,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月,34.2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中,特来电运营12.2万台、国网运营8.8万台、星星充电运营6.3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5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这五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8.4%,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1.6%。

另外,截至2019年1月,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充电桩数量前十的分别为特来电、国网公司、星星充电、上汽安悦、中国普天、深圳车电网、云杉智慧、浙江万马、珠海驿联、南方电网。

可见,充电桩市场也上演着"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企业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亏损的中小企业在运营的压力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慢慢开始退出,而这时候特来电这样的巨头在技术、网络、资本等方面优势则愈加突出,从而形成了强者更强的局面。

小编语

特来电作为民营企业,不仅在运营数量、充电市场份额方面名列前茅,而且其体量超过了国字头企业国家电网。其能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实属不易。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刚开始资本疯狂进入,运营一段时间后行业迎来洗牌,进入并购重组的整合过程。未来,充电桩企业如何提高电桩使用效率、缩短收回成本周期将是扭亏为盈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