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的供给博弈

2019-03-03      776 次浏览

今天看到一个很惊讶的消息,LG的同志们竟然敢威胁VW了,中标第一轮项目的主力竟然这么来弄,有点措手不及啊。

Now,theGermanmagazinereportsthatthenegotiationshavefallenapartbecauseLGChem,oneofthebatterysuppliersthatVWisgoingtobedependentforupcomingEVproduction,apparentlythreatenedtostopsupplyingthemasaresult.Accordingtothenewreport,VWwasplanningtoinvestbillionsinto3factoriescapableofproducinggigawatt-hoursworthofbatterycells,hencethereferenceto“gigafactories”,butLGChem,withwhomVWisrunningabatterycellsupply‘taskforce’,“threatened,undercertaincircumstances,tonolongerdeliverwhenVWstartsproductionwithSKInnovation.”

这个难免有一些奇怪的感觉,LG在欧洲的主要客户包括雷诺、捷豹路虎、沃尔沃、戴姆勒、标致雪铁龙,在欧洲的增产计划数字比较惊人。在EV和PHEV领域,欧洲车企在选用东亚的电池供应商里面能选择的并不多,韩国两家SDI和SK能收到挺大的订单,而SK的供应则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这次SK配合大众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其产品能力,也是对LG产能长期使用率产生了威胁。

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提及VW和LG建立了工作小组来提高电池产能的计划,这个时候联系很紧密的。

在产能没有建立起来的过程中,涉及到车企对于电池制造的能力和问题处理的能力的增长。

在产能建立起来以后,未来由外部电芯供应转向内部电芯供应,在整车工厂那边就建立完整的配套,这使得产能的使用存在考虑。

而下一步CATL要在德国建立大约100Gwh的产能,整个生态圈的建立,使得当前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今国内的情况也是相似的。在A、B级相应的主流车型,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领先的两个企业占到了总的供应比的89%,如下图所示,A+以上的车型和A00/A0级别的市场占比差异很大。

仔细回顾这个占比分化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原因:

1)2017=>2018年的补贴政策变化,使得各个国内车企都要在接近半年的时间做升级,把之前的设计来满足120-140Wh/kg的要求,在能量上从原来的40kWh左右,拉高到50kWh,这个过程里面把之前能量密度在200Wh/kg以内电芯竞争力打没了,能先上的企业占了优势

2)在应对补贴变化的方面,电池企业得到消息,开发电芯到上产能的执行力差异很明显。之前产能的投资很多还没收回来,更没有资金和动力去投资,这就使得车企的选择能窄

3)要做高里程的车辆,从300公里切换到400公里需要比较大的电池系统,超过50kWh能做的选择确实不多,在400V系统下面,容量要往150Ah以上考虑,这个在50Ah的PHEV2电芯方面做3P,当时很多企业遇到了一些瓶颈

4)A00和A0级别还是从20kWh升级到30-40kWh的电池,这个由于电耗比较低,能拼的还在拼。

比较有趣的是,从2018年年底的几批推荐目录到2019年的第一批,车企在选择上已经开始有变化了,开始往双供和多供,开始供应商分散化的方向走。但是这个过程,被接下来的补贴变化,特别是补贴的进一步退坡,又一次需要考验在成本层面谁能拿得出手来,也考验不同车企和不同车型的生存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