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升级 多能互补或成突破口

2019-01-26      784 次浏览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向演变,发展清洁、低排放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大势所趋。那么,如何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由于成本下降,以及具有便利性、清洁性等优势,清洁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电力领域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单一能源品种的利用在现阶段已受到多方掣肘。因此,发展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正成为未来大趋势。”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多能互补将成为我国推进能源现代化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是“互补”而非“替代”

随着我国加大结构调力度、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可再生能源实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水电装机容量已稳居全球首位。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8亿千瓦,同比增长13%。今年上半年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73.5%,创历史新高。

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汉能薄膜发电股份有限公司CEO司海健看来:“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建立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已成为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集晹也认为,发展新能源要做到“天地合一、动静结合”,即太阳能与地热能开发相结合,动态的风能、潮汐能与静态的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相结合,实现太阳能、地热和风能等多种能源协调发展。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国,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因此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会时常听到的就是更新换代,新的来了,就会将老的完全替代,但在能源行业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国电微网能源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俊浩表示,现阶段要从观念上正视多能互补,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天然气、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还将被长时间广泛使用。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

与会代表认为,储能将是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看来:“新能源的希望在于多能互补,多能互补的关键在储能,储能可以解决新能源广泛存在的间歇性、波动性等难题。”

汪集晹表示:“既要注重新能源开发利用,也要加强储能技术探索,把新能源开发与储能结合起来,打造成地球的"充电宝"。”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国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江林说,随着多能互补的推进,储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他举例介绍说,“今年上半年,在国家电网的主导下,江苏电力公司镇江火力发电厂放弃了传统方式,建设了储能电站,利用锂电池储能在电网侧进行调峰,为今年夏季镇江的高峰供电提供了保障。随着这个项目的成功运行,明年整个江苏地区将大力推广这样的电网侧调峰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28.9吉瓦。其中,抽水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为28.5吉瓦,占比约99%;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规模为0.389吉瓦。而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累计运行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到176吉瓦。其中,抽水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69.2吉瓦,占比96%;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2.93吉瓦,占比1.7%。

虽然在多能协同互补的实践和展望中,储能板块开始迎来新的机遇期。但是,储能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成本偏高、市场化程度不健全、技术路线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政策予以扶持。

曾少军表示:“要把储能产业做好,要解决不少储能技术路线上的问题,在系统容量、转换率、寿命、安全性等方面有待提高,同时各种主流技术需要大幅度地降低成本。此外,还要在政策、市场、融资等方面有待突破。”

“小众”能源获关注

在多能互补的家庭中,与光伏、风电等成熟发展的能源品类相比,生物质能、氢能、绿色建筑等“小众”能源也获得业内更多的关注。

“在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面临弃电和上网难的大背景下,氢能正成为世界能源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选择。”在钟俊浩看来:“目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预计到2020年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要取得重大突破,行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

他还表示,当前,氢能的多种利用形式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可以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氢储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交流的多元应用。“氢能可以做氢气发电站,也可以用来供热。例如,对现有天然气管道的改造完全可以用氢气来供热。同时,氢能还可以制成燃料电池成为动力电源,这也是非常热门的利用方式之一。”

同样,在生物质供热领域,我国也开始加大推广和支持的力度。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会长、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浩表示,在中国庞大的供热市场中,目前燃煤的占比高达80%以上。“生物质供热作为可再生能源供热的一个重要选项,一直是不温不火、不冷不热,但实际上它是不靠政府补贴,完全靠着市场生长起来的行业。2017年年底国家开始出台政策指导产业发展,这对行业发展而言是一种鼓励。”

“利用新能源多能互补可以推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强说:“能源结构分为生产和消费两端,目前只注重生产端,而忽视消费端。事实上,消费端当中最大的部分是居民建筑领域。比如,光伏发电、风电可以并入电网提供居民用电,生物质能发电同时可以满足炊事和供暖需求等。”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建立多种能源有机整合、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已成为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