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相继入华布局 国产电池企业2年空窗期争夺市场

2018-12-29      610 次浏览

松下、LG相继入华建厂,从宁德时代与汽车厂商频频合资,到比亚迪宣布其电池业务即将挂牌,不难看出国内电池企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2年的空窗期,国产企业要如何做出应对,才能在本土市场留有一席之地?


近日,韩国LG化学和日本松下相继宣布提升在华的电动车电池产能。其中,LG化学计划在2020前年完成南京新工厂建设。而松下公司也将在华投资数百万美元,将锂离子电池产能增加80%。


作为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松下、LG化学在中国市场加大投入意味着其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从而改变近几年国产电池“一家独大”的发展形式。


为了减少日韩企业对国内电池厂商发展产生的压力,中国电池大厂宁德时代计划到2020年前将产能提升至去年的四倍至50千兆瓦时。同时,比亚迪方面将在同期限内将产能提升至60千兆瓦时。


面对跨国电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发展,其未来将与国产电池厂商形成怎样的竞争局势?而在此环境中,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厂商又将以何种形势快速发展?这些将或将成为外国电池厂商重新发力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背后最为关注的问题。


早在2015年,看好新能源市场的外资巨头,一直没有停下进入中国的步伐。然而工信部的相关规定,却迟迟没有放宽对外企的“自由”。在连续四批次《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当中,总计56家动力电池企业,均没有三星SDI、LG化学以及松下电池的身影。


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热点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上最吸引资本注意力的行业之一。面对动力电池行业的兴起,中国正逐步为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松绑。201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表明了动力电池属于“自由状态”,没有特殊限制,意味着外资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能量型动力电池的独资生产。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EV+PHEV)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6.24GWh,相比2016年28GWh的数据,同比增长约29.4%。而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43.53GWh,平均环比上升25.48%。根据工信部等部门的规划,到2020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而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90GWh。


按照此前松下、LG透露出的产能,在项目达产后,预计2020年动力电池年产量分别为30GWh和32GWh。而宁德在与多方合资投产工厂后,预计2022年年产量达到38GWh。因此,根据相关预测,松下、LG等外资企业,在未来几年入华后,或将占市场需求总比的三分之二。届时,宁德时代或将不再“一家独大”。


面对外企的强势入华,在以产能强势占领市场比的同时,势必会给国内电池企业带来影响。而最大的影响则体现在与国外电池技术的对比上。尽管从体量上而言,宁德时代已经是绝对的一线动力电池供应商,但与国外顶级电池供应商相比,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了解,国内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方面与国外企业有着明显不同。在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关键原材料上,国内企业存在“成本高、技术落后”的劣势,而以松下、LG、三星等为代表的日韩企业则具备天然优势。


据了解,目前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镍钴铝(NCA)材料,而国内主流的电池企业还停留在镍钴锰(NCM)材料。这两种材料虽然都是高镍的三元锂电池,但从能量需求看,NCA电池更有优势。由于NCA材料的技术壁垒高,目前产能主要集中在日韩企业,我国因技术等原因量产较少。


今年12月,国家在动力电池标准上提出了最新目标,到2020年将提升能量密度,实现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对宁德时代等国内电池企业来说,此目标就意味着不得不提升镍的占比,然而,这种技术会致使电池循环寿命减少、热稳定性变差、功率性能下降等。因此,更新电池技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迫于松下、LG等外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国产的压力,如果要在未来的新能源市场保有一方自主品牌的立足之地,那么尽快提高技术水平,则成为目前宁德时代等国内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球出货量第一大的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或许早就看到了未来的竞争局面,今年先后与广汽、宝马、江铃、吉利等一系列车企合资,就体现了宁德时代“未雨绸缪”的战略规划。牵手车企合资,提前绑定利益,颇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做法,但面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电池技术要求日高等现实问题,这种捆绑效应是否真的能让宁德时代在空窗期捷足先登,现在看来还无法知晓。


创新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企业只有保持不断创新的技术,才能保证自身不被市场淘汰。技术作为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也是面对未来发展的唯一之路。


如今电池工艺设计已相对成熟,提高电池比能量的空间不大;而受制于材料自身性能,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为正极、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很难有大的突破。开发高比能新材料、发展动力电池新体系才是未来动力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主要途径。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策,而中国在动力电池技术、人才、产能规模等方面的储备,已经比较充分。因此,在面对外企不断涌入的中国市场,更具优势的本土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信心。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