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会杀死燃油车吗

2018-12-28      637 次浏览

电动车的吐槽与销量成正比。特别是入冬以来,电动车的续航缩水更是热点话题。电动车到底是指引汽车未来的天使,还是折磨消费者的魔鬼?


比如,蔚来汽车的紧急救援车,最受欢迎的不是号称移动充电宝的纯电动车,而是备有柴油发电机的燃油车,可以全天候服务。


原以为这是蔚来的一大发明,车聚君查了下谷歌,才知道美国最大的汽车俱乐部AAA,早在2011年就提供了类似的服务。


电动车有难,燃油车救援。大家想到一起了。


另一个造车新势力——车和家,则推出了一款号称“没有里程焦虑”的电动车理想智造ONE,表面上看是自带了充电宝,其实质就是安装了一个汽油机作为增程器,最后用电机驱动车辆。


这款“纯电动车”仍然需要内燃机的协助,才能实现续航无忧。


为了更好地推广电动车,有人建议在需要长途旅行的情况下,电动车主可以“电换油”,用电动车去租赁公司做抵押,以补贴价换取燃油车,免去里程焦虑之忧。这项服务,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


而国内的蔚来,也对个别喜欢冬天到大兴安岭探险的用户,也许诺可以提供同等豪华度的燃油车代步。比欧洲先进的是,似乎不用抵押。


看到这些消息,车聚君似乎发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电动车的救星,原来是燃油车。


不信?我们一起看看,电动车上的炫耀光环为什么一个接一个被质疑?


1,没有补贴的电动车还会繁荣吗?


政府是所有电动车市场背后最大的推手。可以说,没有各国各地区政府主导修建充电基础设施,出台税收减免、特权牌照、优先通行/停车等优惠政策,就不会有电动车欣欣向荣的今天。


可是,这里有一个“两难困境”。


如果是续航够长(一般指500公里以上)的电动车,那成本决定了售价很高,那么政府的补贴相当于用全体老百姓的钱,在补贴富人。如果该电动车价格亲民,那它的续航一定是个梦魇,会束缚消费者的自由出行。


同时,补贴还要面临两个“可怕现实”。


一是在一些场景下政府的钱补贴了续航并不理想、做工相当感人的电动车,这就让老百姓的钱花冤枉了。二是在监管不力时,一些补贴落在了骗补者手里,造就了一批因说谎而致富的人。这是不公平的。


一旦政府不再补贴,市场会如何?看两个例子。


先说荷兰,政府为了培育电动车市场,出台了各种组合拳式的政策,提出了2020年累积销售20万辆插电车辆(含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的目标。撒钱的效果十分有效,一度把荷兰推上了全球电动车销量占比前三名的位置,而且是连续3年。最高的是2015年,电动车几乎达到当年新车销量的10%。


2016开始,政策不再青睐混动,而是向纯电动倾斜,插电混动销量立刻腰斩,到2017年竟然没有卖出一辆。总体上看,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跌到五年前的水平,只有2.6%,在全球排名也大幅滑落。


香港的情况也十分的类似,2017年4月新政推出,补贴取消,火热的电动车市场立即进入冬季。今年再推以旧换新,希望充分利用各种基础设施,刺激电动车继续增长。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车聚君认为,在电动车市场尚未成熟时,企业依赖政策无可厚非,但同时要准备应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否则,一旦政策出现波动,电动车的销量将会遇到致命打击。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和美国的电动车都面临着减少/中止补贴的现实。


美国政府最近表态,购买电动汽车可享受2500-7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0-51,200元)联邦税抵扣的优惠政策或将于2020/2021年终止。


中国政府早已确立了2020年底终止所有新能源车补贴的政策。


奶瓶即将拿开,一些还不能断奶的电动车企或将在啼哭中夭折。而侥幸存活下来的,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后补贴时代如何让消费者继续乐意购买电动汽车?


2,唯有电动车才能自动驾驶?


由于电动车技术含量相对不高,造车的门槛相对较低,为了寻找卖点,新势力车企纷纷亮出互联网武器,力图把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卖点装饰在电动车上,以此与传统车企区别开来,树立高科技形象。


实际上,智能汽车并非只属于电动车。


世界首款实现L3自动驾驶功能的2017款奥迪 A8,和今年首个把自动驾驶技术投入到商业运作的Waymo,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混合动力作为依托。这是因为各种传感器、执行机构和处理系统的大量应用,加剧了对动力和电能的消耗,而混合动力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更令人鼓舞的是,通用汽车的2018款凯迪拉克CT6在传统动力总成上,实现了世界上首个高速道路上无需双手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更说明,智能驾驶技术并非唯电动车不可。


3,柴油车衰落即电动车增长?


曾几何时,柴油动力占据了欧洲轻型汽车的半壁江山。近年由于大众公司“柴油门”造假导致了监管收紧,小排量柴油车售价飙升,2015-2017年间的市场份额迅速萎缩。在希腊,柴油车份额下滑了20个百分点。


按照惯有逻辑,号称绿色环保的电动车本应该迅速上位,取代柴油车萎缩后让出的市场份额。但实事是,柴油车让位后的空白,大部分被性价比更高、使用更方便的汽油车攻占,电动车只分到很少的一部分。


4,电动车真的是零排放?


电动车“零排放”经常被提及,在美国很多电动车牌照上挂有“Zero Emision”字样。这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因为电是二次能源,发电过程是有排放的。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计算从油井到车轮(Well to Wheel)或称能源全生命周期产生的CO2 排放。这是一笔很难算清的糊涂账,因为涉及到的因素太多,而且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很多针锋相对的研究报告,莫衷一是。


2018年春天,Aramco公司在SAE 国际年会上发布报告,把中国各地区的电力来源做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考虑了各地区全年气温变化对不同车用动力系统效率的影响,分别计算出到用户终端的碳排放。同时,他们也把中国市场上油品从来源国开始计算,涵盖开采技术、原油与成品油的运输通道、各地炼油水平等影响。


结论是: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碳排放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互有高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看起来是没有结论的结论,但至少说明在碳排放方面,这两种动力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当然,这个结论本身也是动态的--发电技术、电力来源、燃油车效率的改善提高,都在变化中。


唯一没有争议的,就是:非要说电动车是零排放,那必须加一个限定条件--在使用过程中。


5,电动车用起来更省钱?


对于汽车来说,除了初期购置成本,消费者更看重使用成本。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计算车辆行驶相同距离的费用。这就涉及到各种能源结构和消费价格,自然与各国各地密切相关。


美国人算过,按照加州的电价和油价,特斯拉的Model 3比市场上经济性最高的几个混合动力车,每英里的成本还高1美分。


中国也有人算过这笔帐,结论是每公里运行成本汽油机几乎比电动车贵一倍,但如果换成天然气发动机的话,可以和电动车打个平手。欧洲由于油价奇高加上充电有优惠,电动车的优势更大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充电使用22:00-6:00的谷电,则电动车一公里的能源使用成本只有燃油车的1/10;如果特斯拉车主使用超级充电桩,则用电成本近乎为0。


从发展历程看。如果把Tesla成立的2003年作为新时代电动车的元年,那么15年过去了,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还是十分缓慢。于是,激进环保人士和利益团体共同携手,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强制禁止燃油车的销售。


这方面,欧洲各国步子比较大,各种议案此起彼伏,但真正进入执法程序的寥寥无几。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2017年8月,一篇名为“内燃机的死亡(Death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的文章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波浪。


牛津大学研究员Felix Leach、伯明翰大学徐宏明教授等16位全英学者,联合署名对文章提出质疑,全文不长,中文如下:


我们不同意关于内燃机(简称ICE)灭亡的断言。纯电动车是未来的一部分,然而,据可靠的研究,到2040年,陆地交通运输90%的能源,将继续来自碳氢燃料,其中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此外,我们目前的发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车辆全电动的电力需求。另外,电池生产也过程不是零排放。


除了公路货运,用于农业、建筑行业以及长途旅行的车辆,将继续是内燃机做动力,别无选择。文章还提到禁止新车“依赖于内燃机”,但实际上,许多这样的车辆仍将包含内燃机作为混合动力。


如今的内燃机是一台现代化的机器;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飞跃,效率得到了提高,排放进一步降低。更进一步,有望实现接近零污染的动力驱动;未来的燃料,将提供可持续性脱碳策略(注指的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如果我们停止投资内燃机,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改进技术的机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不能达到预期性能的情况下。


妖魔化内燃机看似政治上正确,但工程上却是一大败笔。


这个观点和车聚君三年前的一篇文章十分一致。(大众丑闻,敲响了汽车内燃机的丧钟?丨聚论)


这篇文章截稿时,正好看到原科技部长万钢关于新能源发展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


“纯电动汽车的短板是续驶里程和充电时间,尚不能满足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


“2017年以来,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诸如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车聚小结


车聚君认为,从企业角度看,培育市场需要时间和资金,政府不可能无限止做提款机,而燃油车将是这个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用燃油车产生的利润滋养电动车,让稚嫩的电动车反过来杀死壮年的燃油车,听上去逻辑有点问题。


如果燃油车真的戛然而止,那么电动车的发展,就像增程式电动车的内燃机突然熄火一样会让整个车辆失去动力。


对消费者而言,在所有人能接纳电动车之前,在续航里程(以EPA为准)未达到500公里以前,在充电设施尚未完善以前,不能剥夺他们选择燃油车的权利。


当然,我们不否认电动车是未来汽车的大趋势,只是认为它很可能不是唯一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二者将共存于我们生活中。这就像L5的自动驾驶可能永远无法全面普及,而不得不和人工驾驶长期共存一样。


所以,停止争吵内燃机和电动车哪个最有前途吧。未来,将是融合的天下。谁也不用diss谁,开电动车和燃油车都能看到罗马城的蓝天白云。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