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毛利引人艳羡的动力电池隔膜,在今年来了个大逆转。
伴随锂电行业的腾飞,锂电材料环节技术壁垒的隔膜材料同样迎来了高速发展。在经历了一段高毛利、附加值的发展阶段后,2015-2017年间,星源材质、鸿图隔膜、纽米科技、盈博莱、金力股份、旭成科技、惠强新材等隔膜相关企业先后IPO获批与挂牌新三板。
但在2017年,隔膜领域的发展出现逆转明显。有隔膜公司向高工锂电透露,其旗下产品2017年销售量增长约30%,但是预计全年利润将下滑近20%—30%。此外,该公司强调,在锂电池所有材料中,隔膜是唯一价格、毛利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的环节,这令隔膜行业整体形势都相当严峻。
业内人士认为,隔膜行业利润出现断崖式下滑与行业“高烧不退”关系密切,膈膜行业的投资过热可能导致行业全面亏损。
资本从来没有掩饰对隔膜行业的看好。一方面,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扎推收购锂电隔膜资产,导致隔膜标的普遍高溢价。
如长园集团19.2亿元控股中锂新材、胜利精密收购苏州捷力、双杰电气控股天津东皋膜、乐凯胶片拟收购中科科技、创新股份55.5亿元收购上海恩捷、金冠电气14.76亿元收购鸿图隔膜等,且收购标的大多溢价明显。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3年前有不少隔膜厂家想找我们接手,要价1亿元左右,但现在普遍都要价20多个亿,这中间的差价是惊人的。”
另一方面,国内隔膜企业不断扩充产能,截止2017年10月底,国内已公开投资的新产线超过120条,新增产能超60亿㎡,预计到2018年底,全国锂电池隔膜总产能将突破80亿㎡,但这一数字明显远超当年度市场需求。
但由于隔膜环节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其产品回报率并不高。“举个例子,把10亿元同时投向隔膜和动力电池,电池环节创造出的产值要超过隔膜至少2、3倍以上,可以说,隔膜的回报率并不高。”一位不愿具名的锂电隔膜从业者表示。
南洋科技布局锂电隔膜7年但产品仍未实现规模量产,擅长塑料膜的大东南在锂电隔膜同样耗了7年,但仍在路上。
同时,大量产业投机者入局,导致现有隔膜产能多集中于非高端产品。“在大量上市公司介入,以及后进入隔膜公司加码的情况下,一方面他们可能不了解隔膜生产的实际情况,低估了隔膜生产的难度或高估了隔膜的回报率,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在行业内取得长足发展,而是要将公司做到上市,推向资本市场之后再进行转手。”上述人士补充道。
因此,虽然坐拥庞大的隔膜产能,电池厂商却依旧大呼,满足高端动力电池需求的隔膜产能匮乏。而在动力电池环节被持续要求“降本提质”的情况下,国内大量的同质化、低品质隔膜产品引发的危机被放大,隔膜领域价格厮杀残酷,进一步加剧了隔膜整体价格、毛利下降。
此种情况下,部分大厂商疲于应对价格战,在尽力维持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被迫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小厂商则深陷价格厮杀的泥淖,面临出局危机。
实际上,投资过热带来的隐患远不止于眼前。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冬泉认为,该类型的密集投资实际也并不利于国内隔膜技术的长远提升:一是产能过剩,导致效益下降,企业将没有或减少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二是一旦新隔膜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实现突破,现有集中投资的设备将面临大规模淘汰;三是锂电池生产技术尚处于剧烈变动之中,而这种变化或将对当前膈膜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特斯拉已开发出固态锂电池,一旦技术成熟,应用条件具备,将会对传统隔膜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