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上海汉龙通达及国家电网上海公司联合开展合作,欲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油电车一体化公共服务站”。
11月28日,中国石化上海公司与汉龙通达签署合作,将中石化上海加油站打造为“油电车一体化公共服务站”。其中,国家电网(上海置信公司)参与“公共充电桩”的项目建设,为石化站内安全建桩、安全充电技术保障。
据悉,项目将合理规划、升级改造现有的中石化加油站场地、空间和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土地、空间的利用率,依托上海地区600家中石化加油站分批建设“公共充电桩”,实现“随时充”(5—10公里内有充电桩)、“快捷充”(直流快充)、“安全充”(安全监测、防爆设备),为上海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绿色、环保的公共充电服务。
在解决上海新能源车主充电难问题的同时,中石化还将与汉龙通达创新性的建立“中石化?汉龙通达汽车销售网点”,首批将引进长丰集团猎豹新能源汽车。赋予中石化加油站站内看车、试乘试驾、站内售车等上海首创的站点功能,解决上海市民看车远、试驾难问题,未来上海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便捷看车购车。
高工电动车发现,中石化2010年就已开始大手笔布局电动汽车充电桩,不过目前来看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10年,中石化就与北京首科集团合资成立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双方拟投入40多亿元用于建设充电站以及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研发。彼时首科集团致力于纯电动车的研发,并在相关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2015年7月,中石化还和北汽新能源展开合作,利用加油站为北京北汽电动出租车提供换电效率,首批开展换电业务的有双榆树、东经路两座加油站。2016年底其联手打造的首批10座充换电站才交付使用。而到2017年末双方将建成充换电站200座的计划也没有被继续提及。
与此前的高调进入不同,对于目前布局充电桩业务的进展,中石化总是三缄其口,并回应称“我们目前不公布这方面的数据”或“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确有布局,但现在还不到公布的时候。”
与中石化境遇相同的还有中石油、中海油等石油巨头,在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的大力推广时,开始拥抱新能源,特别是在电动车行业大力布局。
如2010年中国一汽、长安汽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16家央企在京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2014年中石油与中国资源交通集团在广东、河南两省加油站内建设车辆充电站的计划;2016年初中石油和一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合作。
但充电桩毕竟不是石油企业的主场,加上其与国家电网在充电网络上的微妙关系,毕竟电不是自己生产的,充其量不过是国家电网的“搬运工”,还有电线铺设、充电区域划分、安全防护等多方考虑,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巨头在充电桩领域布局纷纷受阻,热情也逐步消退。
不过,日益兴起的氢能源终于让能源巨头们找到了和新能源汽车的利益共同点。因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能源特点及能量补给方式几乎完全与燃油车相同,氢能源的集中运输、集中储存、三分钟加注等等,几乎就是一个加油站升级版,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加氢站建设。
以中石化为例,2017年以来,中石化就积极在全国开展加氢站建设,氢气的制、储、运、加整体布局方案。目前,在国内已经确立了加氢站的选址有10家,而且正在制定高质量建设加氢站的方案。此外,中石化还与亿华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氢气供应、车辆加氢、加氢站运营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合作。
中石化产氢方式主要为三种:制氢装置产氢、炼油重整副产氢、乙烯生产副产氢,氢气纯度高,具备大规模生成能力,可保证充足气源供应。目前中石化氢气年产量达200~300万吨,未来氢气成本可低至20元~30元/吨。
不过,对于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前期投资金额巨大,短期内又难以收回成本的项目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才能做、才敢做,想要真正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