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价格下滑趋势下,负极材料正意欲借助动力市场风口重构市场格局。
据数据显示,2016全年国内负极材料产量11.83万吨,同比增长62.5%。从竞争格局来看,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仍占据前三位置,三者产量占比超过55%。
业内人士认为,数码锂电市场电池企业格局稳定,市场格局难有大幅变动。对于负极材料企业的后来者,撬动数码锂电市场格局来站稳脚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随着动力电池市场兴起,除排名前三甲的负极材料企业,其余企业通过品质提升、成本控制等手段可以打破数码锂电所带来的稳定,动力市场仍存在较大变数。
据分析认为,这种机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大原因:一是与数码锂电相比,动力电池市场规模、需求量远大于前者。而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也更为复杂,其对负极材料的性能要求、成本、品质等要求都更苛刻。研发出满足上述三个性能要求的新型产品,能够为负极材料企业赢得一次进入高级玩家场次的入场券;
二是动力电池企业在补贴新政和2020年技术规划路线图指挥下,提升能量密度性能需求迫切。这意味着,负极材料企业若能贡献出更多自己的力量,也将更易获得电池企业客户青睐。
从多家负极材料企业了解的情况是,品质、成本、规模成为企业在动力市场竞争的三大致胜法宝,而且缺一不可。
【机会】进入动力电池大客户供应链
大客户效应成为眼下负极材料企业占据动力电池市场的关键。
随着政策一番“拨乱反正”之后,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借助这股东风,起步较晚的负极材料企业后来居上的关键在于挤进两类电池企业客户的供应链:一是排名前列的大客户;二是发展迅速、利润稳定增长的潜力股企业。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已经出现几例比较突出的案例:比亚迪——星城石墨/翔丰华、宁德时代——凯金能源、沃特玛——深圳斯诺。受益于大客户效应,这些企业获得快速成长,并且因此赢来资本关注。
截止目前,星城石墨已被中科电气纳入麾下、深圳斯诺也被上市公司雪莱特相中、翔丰华则打算被跃岭股份收购、凯金能源上市后正在积极扩产。
据分析认为,未来2-3年内,这种深度绑定大客户的市场战略在竞争中将具有极强杀伤力。借助大客户效应,负极材料企业也将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这种上下游捆绑得益于:动力电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抱团合作成为产业链上的各大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趋势。在此大背景下,电池企业对供应链整合力度加大。自补贴新政颁布及“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成本下降至1元/Wh”紧箍咒下,动力电池降成本压力倍增,负极作为四大关键材料之一,是电池企业掌控稳定供应链的必选项。
【出路】品质/成本/规模三大法宝缺一不可
要进入大客户供应链,负极材料企业需要关注的方向有三个,即抓品质、降成本、提规模。
从技术层面来看,未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已经从单一的天然石墨发展到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以及人造石墨为主,软碳/硬碳、无定形碳、硅碳合金等多种负极材料共存的局面。
在这种多样性下,负极材料企业进行差异化的策略来攻占市场的确是一种出路。但产品无一例外都指向唯一的终点:品质。尤其对于动力电池来说,材料性能好坏最终攸关人身安全。
盘点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正拓能源、星城石墨、凯金能源等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年报数据发现,2014年-2016年期间,负极材料企业毛利率最低不超过28%;而从营收及净利增长情况来看,也一直保持向上增长的势头。
但根据下表显示,负极材料企业利润增长同时,成本也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如下表可见,营收成本占企业总营收比重最低不超过60%。保持利润高增长的同时,如何通过修炼内功、扩大规模等方式达到降成本目的,已经成为负极材料企业生命攸关的问题。
而提规模一方面是负极材料企业降成本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市场爆发后,为整个锂电材料打开了一个上万吨级体量的市场,这为负极材料准备好了表演的舞台。
【误区】黑科技并不是“尚方宝剑”
目前,锂电行业的一致共识是,除过比亚迪、宁德时代,后续动力电池企业在2016年基础上仍存在重新排位的可能。这既给负极材料企业带来重构市场格局的机会,也让这些企业摸索中产生一些误区。
自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后,动力电池企业陷入“唯能量密度论”的竞逐战。石墨实际比容量值触及理论天花板,而性能高于其数十倍的硅碳负极被诸多锂电企业追捧,不少企业希冀通过这款新型材料赢来动力电池大客户的青睐。但有业内人士认为,黑科技并不是负极材料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有利武器,决胜关键还是在于品质/规模/成本。
据了解,囿于配套材料体系未完善、电池企业配套设备等种种原因,硅碳负极尚未能大规模量产。即便在硅碳负极批量生产前提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也并不能取代石墨负极在锂电池中的地位。
对负极材料企业来说,硅碳负极只是迎合电池企业需求,抓紧客户的一种产品策略。希冀通过一两款明星产品颠覆市场的传奇故事并不适用于负极材料市场。
主要原因在于:一、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正极,负极相对有限,;二、进入修炼内功的关键节点,负极材料企业更应该回归负极材料对锂电池的基本性能。致力于负极材料脱嵌锂电压性能的根本,保证石墨结构较为简单的前提下,提升材料一致性和稳定性。
有负极材料企业表示,目前诸多企业走入负极生产的误区:通过包覆、掺杂等手段改性,石墨负极结构越发复杂,不仅导致成本高企,稳定性、一致性大大降低,这反而得不偿失。而要提升负极材料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在于:通过搅拌设备的改进,使负极材料颗粒研磨更细腻、更漂亮,内部分散更均匀。
总结来说,黑科技并不是“尚方宝剑”,负极材料企业面临市场大考应该回归材料本真,掌控成本/规模/品质才能从动力市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