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半年度业绩预告的陆续发布,锂电企业当下的生存状态曝光于大众之下。
本周,包括宁德时代、坚瑞沃能、中信国安、ST尤夫、科陆电子、猛狮科技等多家涉足锂电池的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业绩预告,赤裸裸的数据所表达出的是,上半年行业形势丝毫不容乐观。
宁德时代公告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达6.7亿~7.1亿元,同比增长31.43%-39.56%。
然而,这仅仅是“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单,并非行业主流。
事实上,整个上半年,锂电行业似乎都沉浸在宁德时代上市的兴奋中,独角兽的“狂欢”麻痹了不少从业者的神经,让人误以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中国时间”,而忽略了自身可能已是深陷泥淖。
与宁德时代的高额利润相对应的,是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同程度下滑,这似乎才是行业当下的“真实现状”。
7月13日,坚瑞沃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8亿至-15.43亿,同比变动-377.20%至-376.31%。
由于出现严重债务违约,坚瑞沃能上半年一直在通过自筹资金解决困难,其公告称,各中介机构正在进行日常性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尚未与潜在战略投资者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
根据坚瑞沃能内部预计,需要回笼至少35亿现金,才可以使其渡过难关,恢复正常。媒体称,其先后与东风和中车都曾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实质进展。
坚瑞沃能发布业绩预告的同一日,*ST尤夫发布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228.36万元~4913.44万元,同比下滑60%~90%。
前脚刚发布下滑预告,后脚供应商的诉讼就紧跟而至,这让*ST尤夫”慌得一B”。
7月13日下午,璞泰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紫宸作为原告,将江苏智航告上了法庭。起诉原因在于江苏智航没有按期支付相应的货款。截至2018年4月24日,双方对账显示,江苏智航尚结欠江西紫宸货款共计9090.44万元。
被告上法庭的江苏智航,是*ST尤夫全资子公司,也是其锂电业务板块的主力。
2016年9月,*ST尤夫宣布出资10.1亿元收购江苏智航51%股权,2017年11月,上市公司再度宣布,以10.8亿元收购江苏智航49%股权。累计算来,*ST尤夫在江苏智航投入的收购款高达20.9亿元。
*ST尤夫表示,公司锂电池业务板块受到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下调、行业景气低及开工率不足的影响,锂电池业务的收入大幅下降并出现了亏损。
相对于宁德时代,*ST尤夫其实才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生存现状的写照。
事实上,智航新能源在国内的排名已在前十之列,数据显示,其2017年全年和2018年1~5月,智航新能源的装机量排名都稳居第十的位置。除了智航新能源,多家前十的企业同样面临着开工率、现金流等问题,由此可想而知,整个锂电池行业的生存状态有多紧迫。
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2018年锂电行业发展现状,包括现金流、兼并购、价格和洗牌。
现金流:动力电池企业现金流非常紧张。即便是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有些资金链相对来说也非常紧张,不少企业目前其资金很重要的依赖就是来自于外部资金驱动。
兼并购: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前两年的兼并购大潮正在褪去,迎面而来的是残酷的现实,终止或者放弃兼并购动力电池企业案例增多。同时,很多新进入者的项目也是搁置状态,从材料到电池每一个环节,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价格: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价格下降幅度仍然在进行,无论是一线梯队、还是二线企业。这对于电池企业在供应链、制造、技术、管理等都是严峻的考验。
洗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品质、资金实力等等方面相对较弱,这种分化在不断继续。
基于上述4个方面的变化,将会让2018年的动力电池市场变数丛生。来看本周锂电行业大事~
48V电池“掘金潮”
目前自主品牌包括吉利、长安、江淮、海马,合资品牌包括广汽本田、一汽丰田,进口品牌包括奥迪、奔驰等都已发布48V微混车型。
与此同时,奇瑞、宝骏、沃尔沃等国内厂商均有意推出48V微混车型,而宝马、通用、大众等国际厂商也将量产48V微混系统车型提上日程。
国内48V微混系统市场加速起量的原因:
一是来自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轻型汽车国六标准以及“双积分”等系列政策紧迫实施的压力倒逼;二是48V系统成本相对高压混合动力较低,节油效果相对明显,系统改动量较小,开发周期短;三是传统燃油车企短期内全面转向新能源路线并不现实,因此48V系统成为其重要的过渡方案之一。
“国六标准、WLTP等相关政策及标准陆续推出将推动国内外主机厂对节能减排技术的重视,48V微混系统对降低CAFC燃油消耗量有显著意义,跟HEV系统相比48V微混系统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石先兴博士表示,随着应用量的持续增大带来的规模效应,产品的价格将会逐步降低,未来几年内,48V微混市场有望迎来迅速扩张。
前5月A00乘用车TOP10配套电池企业起底
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1-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约24万辆,同比增长23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约20.7万辆,同比增长251%。
AOO级车型占新能源乘用车整体销量的52.11%,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约7个百分点;销量前十AOO级车型合计达10.1万辆,占该级别车型总销量的94%。
目前来看,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消费市场仍然以A00级车型为主,根据上述数据,能够进入这排名前十AOO级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
为此,上述排名前十AOO级车型电池供应商,统计发现,共计有14家动力电池企业。分别是:
孚能科技、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天能锂电、远东福斯特、卡耐新能源、多氟多新能源、超威创元、哈光宇、科易新动力、鹏辉能源、比克电池、亿纬锂能、天鹏电源(华霆动力)。
第7批目录电池配套解析
7月10日,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8年第7批),共有342款新能源车型入选。其中新能源专用车130款、新能源客车163款和新能源乘用车49款。
这是自6月12日补贴新政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批目录,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较前几批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部都达到了115wh/kg以上,最高超过160wh/kg,140wh/kg以上的电池占比最高。
具体来看,在342款车型中,搭载三元电池的车型有100款、磷酸铁锂电池车型181款、锰酸锂电池车型31款、钛酸锂电池车型4款、多元复合锂电池车型2款、氢燃料电池车型8款、锂离子电池(未注明电池类型)车型13款、超级电容车型2款、镍氢电池车型1款。
从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来看,在非快充类纯电动客车领域,有132款车型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35wh/kg以上,可以获得1.1倍补贴,占比达96%;在纯电动乘用车领域,有32款车型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40wh/kg,可以获得1.1倍补贴。
从第7批目录的电池配套情况可以看出,补贴新政正式实施对主机厂和电池企业的产品升级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纯电动客车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基本没有难度,而纯电动轿车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60wh/kg的产品逐渐增多,表明电池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而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将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
宁德时代“出海”:欧洲项目落地德国
德国时间7月9日下午,宁德时代(CATL)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宁德时代将在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据获悉,宁德时代图林根电池生产基地将分两期建设,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与生产,计划于2021年投产,2022年达产后将形成14GWh的产能。
就在宣布落地德国的同一日,宁德时代还与宝马达成采购协议,将在未来几年内从宁德时代采购约40亿欧元(约合47亿美元)的电池。这一合约金额较上个月宣布的10亿欧元订单大幅增加。
揭秘Celgard“压箱底”隔膜技术
随着三元动力电池尤其是高镍动力电池的快速扩张,兼具高安全性、强功能性、低成本三者优势于一身的隔膜需求迫在眉睫,成为国内隔膜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国际隔膜巨头Celgard所研发的“三层复合膜”或许能够给国内同行一些启发。
Celgard“三层复合膜”中间层是聚乙烯,熔点在132℃左右,当电池失控而发热时,聚乙烯就会熔化,关闭孔隙切断电路,可对电池形成安全保护;外两层是聚丙烯,具有抗氧化性,熔点在165℃以上,即使电池温度稍微升高一些,膜材的物理形状也不会受到影响,对电池提供了第二层安全保护。
除高安全性以外,Celgard总裁石烈对外公开表示,公司“三层复合膜”产品的干法工艺相对于湿法隔膜而言,更加绿色、环保。
湿法工艺需要化学溶剂、溶液,虽然生产商在努力回收,但最后还是会有一些蒸发到空气里,对人和环境都有危害。
而面对国内部分人士认为湿法隔膜在动力电池领域应用前景更为广阔的看法,石烈并不赞同。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初,干法隔膜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湿法产品的抗氧性比较差,横向收缩性很大;温度达到130℃就熔化,局限性很大;强度方面,湿法隔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下跌50%以上,而三层复合膜几乎没变化,寿命比湿法聚乙烯隔膜要长。
5起资本兼并购背后负极材料产业现“变局”
资本目光频繁投向负极领域背后,是上市公司跨界布局新能源行业和优质负极企业成长可期的综合体现。
6月1日,主营燃气业务的上市公司派思股份公告披露,将以9.5亿估值收购江西正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拓能源”)100%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标的公司“年产5000吨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扩建项目”。
派思股份入股负极领域的一个大背景是,过去的两年中,主流负极材料都已经经历了一轮资本的引入。
在此之前,还有国民技术(300077)收购深圳斯诺70%股权、中科电气(300035)收购星城石墨、翔丰华牵手跃岭股份(002725)失败之后独立IPO。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除了BTR、上海杉杉和璞泰来(江西紫宸)三家一线梯队企业之外,负极材料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基本上已经被收购或者以独立IPO形式,实现与资本力量的对接,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完成铺垫。
纵观国内负极材料产业竞争格局,以BTR、上海杉杉和江西紫宸为一线梯队,暂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而以正拓能源、深圳斯诺、凯金能源、中科星城、翔丰华为代表的二线梯队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各自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