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教: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具雏形 可借鉴“江浙粤”模式

2018-11-23      816 次浏览

在今天开幕的第6届中国(青岛)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间隙,大众网记者专访了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锂电“达沃斯”秘书长于清教。他认为,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生产基地之一、“品牌之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并不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具雏形。

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具雏形2017年产量同比增长4.8倍

于清教介绍,2010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家战略高度予以大力支持。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18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9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0%和75.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7万辆和65.3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6.9%和62.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9万辆和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2%和136.4%。

就青岛而言,2011年正式启动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2013年,青岛市入选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城市群);2014年,《青岛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2015年,《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2016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全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8.1万辆,同比增长482.7%。

青岛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落实,资金配套、车辆上牌和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的推进,青岛已吸引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纯电动客车、上汽申沃清洁能源客车、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上汽通用五菱等整车制造项目相继落户,集聚了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特锐德、蓝科途、中科华联等一批电池及充电设施、隔膜、设备等配套生产企业。从关键零部件到新能源整车,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已见雏形。

上下游整合发展可借鉴“江浙粤”发展模式

于清教介绍,目前锂电新能源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莞、惠州、珠海、南京(镇江、溧阳)、常州、苏州、杭州等城市,并已形成各自的特色鲜明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产业细分集群基地或园区,这些城市聚集了中国目前90%以上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上市公司,并在产业集群、特色新能源小镇、产业新城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浙粤”模式,在招商引资、产业链协同等层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青岛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的产业细分集群基地或园区方面,相较于江浙粤等地依旧不够完善,亟待加大新能源整车企业和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力度,从而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水平。”于清教建议,除了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江浙粤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引进和培育新能源领域中高端人才、建设产业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加强车用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营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环境、成立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等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举措值得借鉴。

此外,青岛GDP四分之一来自海洋经济,同样作为滨海地区,江浙粤“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等举措青岛也可以复制。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