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没有“三包”的日子即将结束

2018-11-20      668 次浏览

如今,新能源汽车没有“三包”的日子即将终结。


有些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器相继出现问题,需要10多万元维修或者更换,这样的价格几乎可以购买一辆新车了,消费者陷入尴尬境地。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新能源汽车没有被纳入到汽车“三包”的体系中。


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三包”政策,只针对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总成部件,而没有将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纳入其中,只能依靠各家车企对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质保规定,这就为消费者维权带来了难度。


如今,新能源汽车没有“三包”的日子即将终结。10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在“强化汽车修理更换退货促进产品服务消费升级推进会”上表示,正在组织相关技术机构、行业组织对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完善,近期将加大汽车等产品“三包”工作力度,完善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三包”条款和相关标准,健全第三方专家争议处理机制,同时探索建立产品“三包”信息公开平台。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能一直依赖于政策的扶持,终究要走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实行“三包”能够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步伐。


按照经济学理论,产业的生命发展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幼稚期,尤其是我国汽车产业底子比较薄弱,全球掀起的新能源汽车热潮带给中国千载难逢的赶超机遇,对于幼稚期的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多政策呵护,也在情理之中。而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也使得幼稚期的新能源汽车很难被纳入到“三包”体系中。就拿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动力电池来说,2016年的成本尚在2元/瓦时以上,到了2018年初就已降到1.2元/瓦时,如今更是下降到1元/瓦时。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我国销售新能源汽车77.7万辆,在全部新车销量中占比为2.69%,已经越过了公认的1%拐点,新能源汽车已不再属于幼稚期,而开始迈向了成长期,到了走向市场化的时候。


离开生产线进入市场的车辆都会经过多道检测,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车辆100%没有问题。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早就制定相应的法律,如美国的《柠檬法》。我国也制定了汽车“三包”政策,但由于彼时新能源汽车还是新生事物,体量很小,所以没有专门的条款。如今,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家族中的重要门类,已经到了纳入汽车“三包”体系的时候。


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三包”政策,不仅能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促进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出现了过度发展的乱象。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已经多达200余家。就拿新涌现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超过60家企业宣称要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不可否认,有的企业是真心想在电动汽车领域大干一场,比如蔚来、小鹏汽车等,将真金白银投入到研发与生产之中;而有的企业只是想投机取巧,或看中补贴,或想忽悠投资者圈钱,或想在某些地方圈地,在这种不纯的心思主导下,自然不会将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放在心上。


为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适度放进“鲶鱼”起到了激发活力的作用,但也难免让某些企业钻了空子。新造车企业的乱象是“鲶鱼效应”的副产品,如果再用行政手段强制去除“副产品”,既难以甄别,也会遭遇地方保护的阻力,很难推行下去。在传统汽车时代,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严禁各地一窝蜂上马汽车项目,但结果并不理想。


实施新能源汽车“三包”政策,用法律手段配合市场机制淘汰那些落后企业产品,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具有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增强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