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统计,截止9月15日,2018年共发生39起较为确定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12起疑似事件。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一边是高歌猛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怎么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不少行业专家呼吁,发展新能源切忌操之过急,事倍功半。
9月20日,在“第二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学界大咖支招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造成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认为仅从车辆本身的原因来看,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动力电池等安全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前期小部分产品的验证还不够充分,这些都是产业成长中的问题,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情况来看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电池热失控是引发这些事故的直接原因。所谓热失控,就是当电池到达一定温度时,会产生连锁的放热反应,导致温度快速上升,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钟升温近1千度,从而引发起火。电池包本身温度不均匀,过充过放、外短路、内短路等都会造成电池过热,从而导致热失控,此外,进水、密封不好、碰撞等机械因素,也可能引发热失控。
电池热失控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是近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的主要原因。”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直言不讳地说,主要因素有电池产品测试验证时间不足、车辆使用老化过程中可靠性不稳定、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太低,以及部分产品在设计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的说就是行业内的广大厂家都是急功近利,完全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安全!欧阳明高直言,部分企业为获得补贴盲目追求高比能量,缩短电池产品测试验证时间,技术验证周期偏短导致了技术验证不足、工程解决方案不成熟,是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长期受补贴政策牵引,随着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指标显著提升。
欧阳明高认为,将补贴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挂钩没有问题,但要符合技术发展规律,对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过快过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一定要稳。
“补贴退坡政策周期一年一变,与产品开发周期也不匹配。”欧阳明高说,补贴政策频繁调整也不利于产品质量验证。一般来说,动力电池材料改进开发周期一般需要24—28个月,部分企业为获得补贴盲目追求高比能量,技术验证过程中急功近利,缩短测试验证时间。
在欧阳明高看来,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这对安全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安全技术不能只靠材料本身,更要从系统体系入手。他建议,应尽快出台电动车安全年检规范,以及电动车黑匣子、电池包消防安全接口等规范。
罗俊杰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多管齐下把好产业发展安全关,比如开展,发挥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的作用,完善安全预警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同时,要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新能源汽车安全专项排查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保险、消防救援、年检、产品召回等制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水平。
“电池安全技术是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点,也是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欧阳明高强调,动力电池国家科技研发要以安全为核心,全力提升现有锂电子电池系统安全技术,全力突破新型固态电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