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起新能源汽车起火,都是因为抢补贴

2018-10-08      1499 次浏览

有媒体统计,截止9月15日,2018年共发生39起较为确定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12起疑似事件。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一边是高歌猛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怎么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不少行业专家呼吁,发展新能源切忌操之过急,事倍功半。

9月20日,在“第二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学界大咖支招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

与补贴退坡赛跑,留下了后遗症

电池热失控是引发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所谓热失控,就是当电池到达一定温度时,会产生连锁的放热反应,导致温度快速上升,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钟升温近1千度,从而引发起火。电池包本身温度不均匀,过充过放、外短路、内短路等都会造成电池过热,从而导致热失控,此外,进水、密封不好、碰撞等机械因素,也可能引发热失控。

据了解,国内电动汽车起火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起火电池以三元电池为主,占比超过一半,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相对风险也就更大。其二,圆柱形电池起火居多,因为采用钢壳,机构比较紧密,一旦发生热失控,就会引起爆炸,并引燃其他电池。其三,在充电过程中失火的概率更大。电池热失控一般都是在满电状态,所以充电时容易起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指出,产品质量问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部分车企和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赛跑,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

“由于补贴退坡的政策周期是一年一次,与产品的开发周期总体来看不是很匹配。比如,化学材料体系的改进一般要一年以上,但是企业跟着补贴的指挥棒走,盲目追求高比能量,缩短了测试验证的时间。有时,企业为了缩短开发周期,往往首选择物理的改进方法,比如把电池活性材料增厚、隔膜减薄,这样电池比能量会上升,但是安全性能就会下降。”欧阳明高表示。

在国家补贴的导向下,研发高比能量电池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在新能源车型中,三元锂电池逐渐代替了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材料中镍钴锰的组合也由333逐步升级为532、622、811。其中,811电池的放热峰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热稳定性较差,风险更大。为此,欧阳明高建议,补贴政策要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对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过快、不宜更改过频。

布局固态电池,保障行车安全

如何才能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短期来看,可以通过研发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来保障电池安全。但从长远看,要保障电池的绝对安全,需要前瞻性的科学研究。

从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来看,中日韩显然在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领域“三分天下”,但这种局面不久或将被打破。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布局研发下一代固态电解质动力电池。由于固态电池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欧美相关企业或可一举成名。欧阳明高认为,综合考虑电池成本和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建议我国应该短期采用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下一步向固态电池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电解液燃烧的问题。

除提高技术水平外,保障动力电池安全需要国家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并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召回等制度,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安全监管。

罗俊杰提出了三项管理措施:第一,要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专项排查,发挥新能源汽车监控平台的作用,完善安全预警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第二,要健全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健全充电设施的安全标准,完善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的技术和操作规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保险、消防救援、年检、产品召回等制度,督促生产企业提高售后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水平。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