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 百亿规模市场即将开启

2018-09-28      846 次浏览

随着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临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也在逐步完善。


在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期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经超过234万辆,累计装配动力电池超过106GWh。


进入2018年,最早批量使用的动力电池开始进入报废期。GGII预计,2018年全国将有7万吨动力电池退役,到2020年将达到24.3万吨退役,到2022年将超过86GWh。业内人士表示,其中70%可梯次利用,30%需要报废回收利用。


在退役电池即将来临之际,为了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国家近几年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办法。


2016年2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发布,对企业布局与项目建设条件,规模、装备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第一批符合条件企业名单也已于近期发布。进入的企业分别是华友钴业、豪鹏科技、格林美、邦普循环、光华科技共5家。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范围界定为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加强信息公开等四个方面,并专门提出了加快建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2018年1月26日,工信部、科技部、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于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暂行办法规定对行业影响较大,强调落实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暂行办法,随后又发布了两项政策。一是,7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思路及实施程序,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避免非正规渠道的报废和回收拆解。


二是,7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以试点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构建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推动创新应用,建立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政策的加码强化,倒逼相关企业对于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将愈加重视,随着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制造的逐渐展开,梯次利用与回收拆解在部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


百亿规模市场即将开启


随着动力电池报废期限的到来,回收领域的百亿规模市场也将随之开启。相关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市场规模预计2018年将超过52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2022年将超过300亿元。


高工锂电了解到,目前包括车企、动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及跨界上市公司等多股势力开始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开始深入布局。


例如,2016年6月,北汽新能源与新乡电池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北京匠芯,充分整合行业内市场、技术、材料、电芯、退役电池、分解资源,开展新体系电池开发及梯次利用研究创新;2017年12月,天奇股份通过收购+增资方式,实现对从事报废动力电池后市场的循环综合应用企业乾泰技术的51%控股。


2018年3月,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合作,卡位动力电池回收;8月,天赐材料拟出资8000万元参股中天鸿锂,该公司目标形成年回收和处理约2万吨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处理能力。


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8—19日,2018国际锂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峰会将在深圳举办,此次峰会指导单位为广东省商务厅、江门市人民政府,由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主办,高工锂电、江门市商务局、江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承办,将邀请锂电材料各个环节及动力电池企业超80位行业专家、技术领袖及超400位业内人士就现阶段动力电池核心材料的技术研发创新、产业化升级等进行共同探讨。


届时,在循环回收专场中,包括格林美、邦普、华友循环等领先企业将与与会嘉宾一起分享、探讨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化现状、未来趋势等行业热点话题。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