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

2018-09-24      6031 次浏览

可穿戴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我们看到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数百款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然而,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貌似有些千篇一律,大多都是些专注行走步数、热量消耗、运动距离和心率等数据的产品,而这些功能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难以帮助人们针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有意义的改变,所以许多人在使用这些产品数月后便将其束之高阁。

国外科技媒体PhoneArena日前发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其产品形式比较单一,所以很难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穿戴设备在2014年获得了显着进展,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品类别。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可穿戴技术能在明年实现实质性突破,因为虽然我在今年尝试了多款可穿戴设备,但是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在我的手腕上停留超过两周的时间,这应该是这一全新的产品类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讲,可穿戴设备并没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缺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AndroidWear设备,不过也有Jawbone的UP手环、Fitbit的健身腕带以及三星的GalaxyGear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并不排斥在手腕上佩戴一款类似于手表的设备的,但是上述的这些产品却基本上都有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共同缺点——需要每天为它们充电。

当谷歌在今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AndroidWear的时候,这款面向可穿戴设备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整体功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我使用过LGGWatch和Moto360之后,我非常喜欢Moto360的外观设计,但这两款产品在性能表现上却比较一般。或许是我个人的要求比较高,但不管如何它们都没能满足我对智能手表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可选的AndroidWear设备有很多,无需一一尝试我也知道它们的用户体验是大同小异的。明年上市的苹果AppleWatch将会为千篇一律的智能手表领域带来一些新鲜的元素,而广受欢迎的Pebble智能手表虽然质量上相当过硬,但我个人认为它的设计太过功利。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稍显特殊的用户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让人厌烦的“一天一充”

目前大部分智能手表的续航时间都比较短,基本每天都需要充电,这无疑会让用户感到非常厌烦,毕竟这是一款穿戴产品,每天都摘下来对其进行充电,然后第二天再戴上使用,这更像是智能手机的“待遇”,但手机和智能手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前者已经成为人们与外界进行联络的枢纽,而智能手表还不过是一种辅助式的设备而已,所以如果不能解决电池的续航问题,智能手表可能永远难以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对于成长过程中有手表伴随的一代人来说,我们已经习惯于为手表安一次电池然后用上5到10年的时间,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下也基本能够撑上一年的时间。而那些新式的恒动手表更是完全不需要电池就能正常云状,同时它们能够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原子钟的时间保持一致。

在充电方式方面,许多可穿戴设备厂商都没有采用标准的microUSB充电接口,这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相对来说Moto360在这方面考虑得还算周到,该设备支持无线充电;而索尼的Smartwatch3则具备microUSB接口,相对来说要更为方便一些。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充电方式,只要不是一天一充就好。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在下个月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明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时并不打算携带任何AndroidWear设备,因为这意味着我需要带上更多的充电器和连接线,同时即便带了,我肯定还是会忘记为它充电的,到时候我手腕上佩戴的可能就是一块毫无用处的智能手表。

价格不菲但功能一般

目前市面除了像Pebble这样的智能手表之外,大部分可穿戴设备似乎都没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花钱去购买,所以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人天天把玩这些小玩意并让其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

如果你手头有一部智能手机和200美元的零钱,你是愿意买一块智能手表,还是更愿意买一块同等价位的传统手表?哪种选择的价值要更高一些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仁者见仁,但估计大部分人都知道只需用100美元就能买到各种与智能手表相同功能的联网或非联网设备,同时还拥有报时功能,那么这时候你还会执意用200美元去购买智能手表么?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已经达到半智能水平,同时正在尝试提供智能手机所没有的功能。包括卡西欧、天美时和Suunto在内的多家厂商所推出的智能手表的功能已经相当强大,同时也不用一天一充。相对而言,智能手表就像是在手表和智能设备之间妥协的产物,价格不菲但功能一般,所以肯定还难以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认可。

比较实用的功能

就目前可穿戴设备所具备的功能中,有几个功能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比如在我在开车时,我通常会使用导航系统来提示我何时转弯,此前如果用智能手机来实现该功能的话,将会分散我的注意力,当在有了智能手表之后,我只需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就能快速看上一眼,相对来说也方便和安全不少。

不过许多智能手表主打的通知功能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原因之一是此类功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之二则是该功能需要通过语音指令来实现互动。这对于那些不太喜欢使用语音指令的用户来说显然是不实用的,再加上目前GoogleNow的语音指令识别度还不是太高,所以用户体验还有待提高。

关于“数字身份”的担忧

如今人们所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以往的吃穿住行,我们使用的数码设备以及在线消费的服务都成为各自“数字身份”的组成部分,许多人每天都在使用社交媒体与朋友进行联系,使用GoogleWallet或ApplePay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目前都非常有必要对自己的“数字身份”进行管理,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也不能改变这一既定显示。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精细,而谷歌、苹果、三星和微软等科技公司都希望让这些信息流经自己基础设施,进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信息将会被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共享或销售出去,但是服务提供商在获得这些信息之后,反而能为我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营销服务,从而避免了我收到一些与我完全无关的广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个人信息被有限共享出去有时候也不失为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对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数据挖掘问题感到担忧,但这其实有些杞人忧天,这些人可以想想自己的超市会员卡和信用卡记录。掌握这些数据的人完全有渠道获得他们买了什么、在哪里买的、什么时候买的以及购买频率等详细信息,所以即便你在购物时没有使用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他们仍然能够获得上述个人信息,只要他们愿意。

科技服务于人

我本人比较喜欢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产品,但如果某一天我发现自己由于某个或某些原因没有不再使用某款设备时,以后我可能就永远都想不起来用它了。目前我偶尔也使用AndroidWear设备和其它新产品,但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在使用智能手机,同时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应该会继续保持这一习惯。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我希望它们能用户带来一些不同于智能手机的功能,比如收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而AndroidWear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不过目前我最为关心的还是可穿戴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手机的重要性让我能够容忍每天一次的充电,但是可有可无的智能手表如果也是这样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再用积极的态度去使用它了。

至于我所期望的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我希望至少是一个月或更长。就目前的电池技术来说,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肯定要在设备的功能性上做出妥协,但是一两年后,在不放弃任何功能的情况下实现1个月的续航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了。

外观、功能和时尚

我并不是一个会为每套衣服都单独搭配手表的人,但是这种用户显然是存在的,而这也是可穿戴厂商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因为有不少人会把佩戴可穿戴设备当成是一种时尚。但目前大部分智能手表的外形都比较笨重,距离“优雅”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对于传统手表来说(特别是男款),手表的尺寸通常与坚固耐用的特性或彰显奢华气息有关,一款个头比较大的手表往往售价不菲。

而女款的手表大多会融合一些时尚元素,而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可穿戴产品所比较欠缺的,在已知的产品中,只有英特尔与OpeningCeremony联合研发的MICA高档智能手镯看起来比较有时尚范儿,这款产品售价约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110元),预计将会在明年1月前后上市。

由此可见,外观、功能和时尚是衡量一款可穿戴设备优秀与否的三个主要标准,但不幸的是,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一款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的可穿戴设备。如果你想要一款外形纤薄且风格低调的智能手表,可以选择Pebble;如果你想在红毯上走一遭,MICA手镯应该比较合适;如果你希望在一些比较严酷的户外场合使用,那么可以考虑卡西欧或者Suunto的产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可穿戴技术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希望厂商们能在不久的将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戴还是不戴?

如同任何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事物一样,我们总是能找到妥协的办法。AndroidWear设备和Pebble手表都不需要我们为其可用性而放弃很多东西,我期待苹果的AppleWatch能在这一方面获得真正的成功。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将一些简短的信息快速展现在用户眼前(只需抬抬手就能看到),这种功能从形式上说与传统的手表并无二致。至于那些增强型的运动手表或者可联网手表,它们所提供的提醒、海拔、心率等功能实际上都是次要的。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下一代智能手表和可穿戴设备需要突破目前的形式,毕竟如果仅仅是向用户推送一个提醒,随后用户还得掏出智能手机来查阅相关信息的话,估计是不会吸引太多消费者打开荷包进行购买的,因为这样的可穿戴设备确实没有天天佩戴的必要。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