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新能源汽车最火的一年,基于燃料的有限性,以及保护环境的迫切性等原因,全国乃至全球的汽车制造商们都纷纷打上了新能源汽车主意,以至于一时间各种新能源汽车遍地开花。同时,2018年也是新能源汽车最“火”的一年,火到各种新造车势力都不由自主的燃了起来……
曾经何时,我们对那别致高级的造型一见钟情,对那超长续航各种黑科技体验垂涎若渴,然而当“自燃”的新闻一波接一波,补贴退坡已经不再是阻碍用户选购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回归对于安全的理性重视,开始成为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8月25日至今,电动汽车自燃事件已经发生了四起。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前进的步子是否迈的大了点。
为什么会自燃?电池是关键
根据某消防单位总结,新能源汽车发生燃烧主要有以下四种场景:
1、充电过程中;
2、电池行驶或放置过程中;
3、碰撞翻车引发;
4、涉水引发。
为什么会自燃?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的配合不到位成为罪魁祸首。
当电池发热且来不及扩散或释放时,也就是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及单体电池之间温度不均匀,最后造成电池性能不稳定,自燃便发生了,但其实只要有合理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系统,电池就受控,正如炸弹本身是危险的,但如果控制好,同样可以安全存放的。
热管理系统中电池的冷却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强制风机冷却、相变冷却、热管冷却、热电冷却、空调冷却、冷板冷却等。
特斯拉通过液体冷却(水50%+乙二醇50%)来控制温度升高、通用的Volt电池系统采用相变材料方式进行冷却和加热、大众奥迪A3Sportbacke-tron采用带低温回路的液体冷却系统……这些手段,不仅保证了车辆在极端条件下正常行驶,同时也保护了电池使用寿命,且避免了自燃现象。
此外,对于电池本身的品质也需要重视。
目前,市场用于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包括NCA和NCM)、锰酸锂池、钴酸锂池、镍氢电池、钛酸锂池等。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主流产品,磷酸铁锂最安全,三元锂电池成本更适合商业化。
对电池本身而言,除了要保证材料上的高密度性,在电池结构的设计和制造上也需要下功夫,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密度性。其实按照国家的标准,锂离子动力电池必须要通过过充实验,也就是说电池在过充的情况下,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就目前频发的自燃现象而言,厂商们还需下血本。
工信部出手就知有没有
不可否认,虽然国产汽车距离日系、德系、美系等大品牌还有些距离,但是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颇有引领之势。尤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2009年起步阶段的产销不足500辆,到今年预计将达到150万辆规模,里程也已提升到300KM以上,比亚迪、荣威等旗下车型受欢迎程度不比特斯拉低。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对于安全隐患,也只能加以引导,对此,工信部目前已经启动了车辆安全预警及重大安全事故调查机制。对于新能源客车发生起火、燃烧等安全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的,生产企业应在12小时内主动上报地方相关部门,并及时展开事故调查,调查结果留存备查;相关部门将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参与调查并上报工信部。
同时,工信部要求各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在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形成书面报告,如实汇报安全隐患排查的内容。当然,如果排查过程中出现瞒报、虚报行为,工信部将视问题性质、严重程度,采取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改正,暂停或取消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工作。
同时,面对趋于过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30家企业名单上报工信部。这一措施,可以为那些想干实事,却苦于没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腾出资源,那些不生产或存在问题的企业,就应该尽早进行整顿或清理。
其实早在今年8月,工信部已约谈18家车企,并针对相关生产问题予以了通报,对于工信部的点名,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一个更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向我们走来。希望还是要有的,日行千里的纯电“小钢炮”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