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地纷纷上马新能源,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新能源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是科技主导的新兴产业,骨子里走的还是劳动密集、低价竞争的“卖苦力”老路。
报纸指出,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但在我国现有科研水平下,核心技术的缺乏正是国内企业最大的障碍。抓不住自主创新和技术推广这两头,新能源产业恐怕要“起大早赶晚集”。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特作如下点评:
叶海林:关注一下新能源问题,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是国家七大产业振兴规划当中的两个。七个里占两个,可见新能源对于国家十二五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所占有的地位,国家是有非常清醒的认知的,而且确实也非常重视。
但是诚如,我们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是红红火火,但是技术含量是很低的,新能源走的仍然是老模式,就是我们这种出口待工模式和劳动密度低附加值产品的这样一种模式。
实际上认为,这样的模式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技术,但这个里面有个逻辑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我们都是缺乏技术的。我们怎么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当中长期裹足不前,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至少在新能源领域我们要看到,很大程度上,我们新能源产业的一哄而上,而我们技术含量低,与我们当前的政策的激励机制的方式是有关系的。我们当前的政策补贴的是产品,只要你做出来的东西贴上新能源标签,拿到市场上去卖,就会有财政给你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中外一视同仁的,中国企业的补贴和外国企业的补贴是一样的。
从卖产品拿补贴来讲,这样的话,在整个的环节中,技术所占的成份相当低,如果我们真的去辅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是要补贴产品,而是要补贴技术,就是国家应该出资去鼓励研究新能源技术,然后用国家再用政府财政给它回购,回购以后的技术出售给企业,让企业按市场方式去跟其他的传统能源产品竞争,这样才能让新能源生存下去,而不是光补贴产品,你光补贴产品就会有人在产品上钻空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