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锂电设备厂商竞争格局分散。但是,今年电池企业扩张的节奏与前两年相比有所放缓,锂电设备订单的争夺已明显升级。面对在付款条件上的恶性竞争和收款难的困境,设备企业将何去何从?
设备大厂订单不断
8月20日,大族激光发布公告称已经收到客户宁德时代的中标通知,中标金额累计3.53亿元,中标项目主要包括激光模切设备、焊接设备、成型设备等,以上设备主要用于新能源电池的生产加工。履行期限为2019年1月31日前。
7月30日,先导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安徽泰能签订5.4亿锂电池智能生产整线合同。根据合同,先导智能将为泰能提供2条锂电池生产线(对应产能为2GWh,单GWh投入为2.7亿),包括但不限于涂布机、卷绕机、叠片机、化成分容设备、MES系统等,涵盖产线上所有设备和物流管理系统,且毛利率不会因为是整线而有所降低。
一般而言,每年的第四季度是锂电设备订单招标旺季。目前CATL、上汽、力神等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开始招标流程。在CATL、比亚迪等大型锂电厂锂电设备招标旺季推动下,市场订单有望提升。
据锂电大数据不完全统计,多家锂电企业2018-2020年新增产能超过150GWh,共计需求600亿设备。
从长远规划来看,按照各国的燃油车退出机制,锂电池的需求量将会是目前市场存量的数十倍之多:按2025年电动化率达到30%估算,设备行业市场空间将达到7000亿元,年均需求1000亿元,而2017年行业产值仅100多亿元。
8月15日,锂电设备领军企业先导智能发布2018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14.4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1.3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2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2.64%。
先导智能认为,公司业绩驱动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国际几大知名车企纷纷加入新能源领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发展进程,积极推动了公司的整体业绩;第二,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与影响,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增速明显,产品升级和国产化需求迅速提高。
设备行业淘汰赛开局
起点研究院(SPIR)认为,整体来看锂电设备厂商竞争格局分散,2017国内市场份额排名前列的6家锂电设备公司仅分掉41.5%的市场份额。2017年全国设备企业为437家,相较于2016年下降了5%,今年市场竞争将加剧,一些设备企业将出局。
锂电大数据记者最近走访了多家设备厂,大家均表示今年询价、招标的需求其实还是挺多的,只是有些付款条件不太好,考虑到风险不是太想做。之前做的单,现在都很担心收款,近期特别关注行业的风声,一有风吹草动就彻夜难眠。
一位设备企业总经理对锂电大数据记者表示,之前客户都是先付五成定金,货到厂验货之后再付两三成,维护一年后付最后一笔。随着竞争的激烈,3331就成了设备厂收款的“潜规则”。
不过,现在竞争已经加剧了。“有些设备企业为了抢客户,甚至开出了0091的付款条件,前期一分钱不收倒贴材料费、设备运输费给客户,客户使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付款。有些设备厂甚至安排了二十来名技术人员驻厂,随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另一位设备厂的负责人则表示,他们送了一批设备到客户的新工厂,“半年过去了,客户都没有开机,眼看着收款遥遥无期了。”
遇到这样的客户至少还有希望回款,但是遇到沃特玛等已经“暴雷”的企业,将更绝望。记者和一位设备厂董事长聊市场的时候,他提到,当时与竞争对手一起参加Y企业的设备招标,后来听到风声说Y企业付款不好就放弃了,竞争对手拿下来两个1050万的大单,现在一分钱都没收到,好在第二个单只做了开头,否则损失更大。现在只能并入应收账款,每年计提损失,等着Y企业经济状况好转再付款。
这位董事长也曾去另一家合作企业M公司催过款,“M公司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比我还穷,我都不好意思要钱了。”
锂电设备龙头企业赢合科技的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5.86亿元,同比增长8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增长78.34%。
看上去很美好的公告背后,其实赢合科技背后却藏着不少隐忧:应收账款已激增至7.78亿元,占营收的48.93%,占总资产的24.7%;经营现金流净额五年来首次为负;短期借款激增389%;重要股东、高管开始减持套现等。
针对年报中的诸多疑惑,赢合科技方面回复则称,应收账款是行业普遍性的问题,鉴于行业信用政策,公司应收账款的增加与营收的增加具有较高的匹配性,相关指标处于正常区间。同时,公司针对应收账款按照账龄计提了减值准备,目前风险可控。
“在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其实哪里招标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只敢做大客户,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一位PACK厂总经理表示,一个标黄了可能一年就白干了。
总结
设备大厂若只注重合同,卖出设备后如果无法及时收回款项,不仅影响公司当年利润,对次年的生产及销售规划也会有不利影响。一旦出现坏账、死账,损失将难以估计。在应收账款高企以及动力电池产能过剩、洗牌加剧等行业背景下,锂电设备企业的扩张速度应该更加谨慎,求现款而不求销量,保证现金流或许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