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九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14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926万辆,占总量的80.56%。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火热,一个和之相关、此前却存在感较低的行业也在急速升温新车好卖的同时,旧车的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退役的电池何去何从?随着国内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进入生命周期的尾声,电池的回收及再生利用一跃成为估值千亿元的新风口。作为我国汽车工业重镇,长三角是否做好了准备?
自新能源汽车普及以来,电池的回收利用就是业内的一大课题,相关的政策配套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现在所谓的风口其实算不得新鲜事。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摸爬多年的上海冠盖科技CEO刘波说,假如将2014年视作国内新能源汽车元年,考虑到早期动力锂电池的寿命一般在46年,第一波动力锂电池退役潮在2020年前后就已经到来。
刘波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退役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利用重要有两种模式: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前者通过对退役动力锂电池进行重组,将其应用到储能等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后者则是将电池拆解后,提取其中的钴、镍、锂等金属材料。两种模式的技术都十分成熟,相关公司已经开展业务多年。
电池回收是门老生意,但是老生意如今撞上了新机遇: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热销,以及始自去年的上游原材料价格飙涨,成为电池回收行业爆发的催化剂。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利润空间,海量新玩家正在涌向这条炙手可热的赛道。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动力锂电池回收相关公司4.6万家。其中2021年新注册公司超2.4万家,热度可见一斑。
除了新玩家,这条赛道上也有老资格。自2018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3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公司名单。这份白名单上除了吉利、比亚迪等整车公司,还有不少动力锂电池制造商和新能源相关公司,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长三角。
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第三批入选白名单。今年九月,蜂巢和贵州中伟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藤青青再生资源(上饶)有限公司,主营动力锂电池回收业务,蜂巢借此正式进入回收领域。通过新成立的子公司,蜂巢未来会将废旧电芯拆解成黑粉后导入其供应商体系进行湿法冶金,用以进行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制造。
在浙江衢州,上市公司华友钴业是国内最大的钴化学品生产商之一,其旗下的两家子公司也都先后进入白名单。和此同时,公司还和多家知名整车公司合作梯次利用开发和承接退役电池再生处理,和多家知名电池公司合作以废料换材料的战略合作模式,并和多家国内外整车公司达成退役电池回收再生合作。
然而,相比数以万计的电池回收相关公司,三批次白名单上的公司仅有区区47家。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杨凯坦言,所谓的白名单并不具备强制性,更类似于推荐公司的性质。眼下大量新公司入局,难免鱼龙混杂,一系列不确定性也随之而来。
电池到底被谁收走了?现在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恰恰出在整个回收利用流程中的第一步。杨凯告诉记者,一旦废旧电池流入不正规的公司甚至小作坊,不仅无法对废旧电池的相关信息进行溯源,更伴有严重的环境风险。除了在非法冶炼过程出现的废气和废渣,电池拆解出的电解液假如随意排放,也会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极大破坏。
杨凯表示,江苏省进入指定回收网点的退役动力锂电池,绝大部分来自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营运车辆。而关于保有量更为巨大的私家新能源汽车,其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并无相关强制规定。刘波则指出,正规渠道新能源车二手交易目前并不活跃,其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对退役电池的估价缺少统一指导标准和体系。
在源头上把回收电池正规化,各地政府已经有所行动。
去年三月,江苏省工信厅公布《有关培育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站的通知》,要求从事退役电池回收贮存转运的区域中心站,需有专门从事电池回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5人,且具备覆盖本区域内退役电池回收的能力,制定完善的回收方法。今年九月,安徽省正式启动2022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试点公司(站)推荐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通知中特别强调,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电池生产公司、梯次利用公司可以通过自建、共建方式建设区域中心公司(站),再生利用公司、汽车拆解公司、检测公司通过参和共建的方式建设区域中心公司(站),原则上不鼓励单纯回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