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骤行,弹性为王,锂电行业新一轮突围

2022-12-20      412 次浏览

近来,锂电创新颇为热闹。


需求星辰大海,成本压力山大,资本疯狂追逐,锂电行业的创新冲动从来没有现在这样急迫。


从4680电池到固态电池,从系统创新到局部创新,从材料创新到工艺创新,这一轮锂电创新,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


01创新为何急迫?


目前,锂电行业面对两个方面的负面压力:


一方面,现有成熟技术路径下,产量及规划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激烈,成本压力突出,毛利率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最有利于降低成本的现实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迭代仍在酝酿。


目前,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是方形、圆柱(18650/21700)、软包,以及磷酸铁锂、三元(非高镍)等。


这些技术路线下,材料成本不同程度上涨,碳酸锂等上游资源价格更是居高不下,同时隔膜、铜箔等产量周期较长的材料还供应紧张,供应链竞争残酷。


旧的技术路线已然成熟,竞争维度不断拔高,供应链合作等非技术竞争也是白热化,而新的技术路线仍在酝酿。新旧交替之际,竞争格局胶着内卷,行业急需破局。


创新,其实是主动摆脱锂电行业内卷的无奈之举。


02创新以何为纲?


锂电行业迫切要一次像样的技术迭代,什么样的创新才值得期待?创新的重要标准是"弹性",也就是对行业格局的冲击,能够摆脱现有行业内卷,主动实现赛道切换。


刀片电池就曾是一个典型案例。


比亚迪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去年六月王传福曾直言"比亚迪刀片电池以一己之力把磷酸铁锂从边缘化拉回来!"。


事实上不管如何,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动力锂电池的装机确实反转,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三元电池,比亚迪也通过刀片电池强化了自身在锂电及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地位。


无论怎么样,刀片电池的推出,对锂电行业的影响深远。


回归行业本源,创新的极致追求就是"弹性为王",即如何实现根本的技术迭代,并对产业出现深远影响,同时资本市场也会加以反馈。


从产业发展角度,具有较强弹性的技术创新,尤其是转换技术路径的技术迭代,都可能带动整个锂电产业链发生一些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一定冲击,从电池公司,到上游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再到下游应用场景,新技术挑战旧势力,淘汰旧产量,这是行业发展规律,不进则退。


从资本市场角度,越是具有弹性,产业乘数效应越大,未来的发展空间越大,超额利润就越大,估值水平自然更高。反之,越是死气沉沉、一层不变的技术路线,竞争越激烈,毛利率越低,估值水平也越低。


03大佬纷纷寻求突破


既然现有锂电技术路线竞争激烈,那么另辟蹊径,摆脱竞争桎梏,自然是最优路径,或系统性创新,或局部微创新。行业大佬们在追求更具弹性的下一代技术上更是不遗余力。


TSLA的表现颇具代表性。


在新一轮电池技术突破方面,TSLA对4680电池非常青睐。作为圆柱电池的拥趸,在满足系统集成度高的前提下,迫切要一款能够提高能量密度并满足三元材料安全性要求的电池,4680似乎是最优解。


TSLA已经实现了4680电池良率的大幅提升,从2020年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90%,且达到了1个月100万块的产量水平,并应用于ModelY,4680电池算是基本进入量产阶段,预计到2022年年底产量将达到100GWh,可满足130万辆电动汽车使用。


亿纬锂能作为锂电行业老兵,在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厚积薄发,也重点布局46系大圆柱电池。公司正在湖北省荆门市建设46系列动力储能锂电池自动化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0GWh的46系列电池产量。


除了4680电池,固态电池也是备受关注的突破方向。


赣锋锂业作为锂资源大佬,在锂电池领域个性鲜明,重点下注固态电池。目前,赣锋锂业已投资建成3亿瓦时的第一代固态锂电池研发中试生产线,预计规划的2GWh第一代固态电池产量在今年逐步释放。2021年,首批搭载赣锋固态电池的东风E70电动汽车正式完成交付,第一代固态电池在东风E70上实测续航超过400公里。


无论4680电池,还是固态电池,都颇具弹性,从材料到设备,从技术到工艺,都可能引领锂电产业链的变革,被行业给予厚望。


此外,其他头部公司在系统性创新或局部创新方面,也有不同层次或不同路线的探索。


现有锂电技术趋于成熟,成本压力巨大,竞争维度不断拔高,但回归本源,技术创新才是摆脱锂电产量竞争和低毛利消耗战的唯一手段。


如今,锂电行业基本摆脱补贴依赖,行业走过从0到1,进入从1到N,证券化背景下更是巨头频出,纷纷不差钱,创新力度前所未有,技术更快迭代成为可能。


在当前技术创新竞赛中,什么技术更具弹性并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实现赛道更迭,推动锂电产业变革呢?非常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