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果然撑起了一个“时代”。
没错的话,以蔚来、威马等牵头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开始担忧宁德时代的电池能否按期、按量供应,这将决定新势力们能否顺利交付。或许,同样处于焦灼中的还有不少传统车企,例如北汽新能源、上汽、吉利等。
在过去的2018上半年,宁德时代以6.5GWh的装机量,独揽了近42%的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远高于比亚迪的21.4%,更是甩国轩高科(5.9%)、孚能(4.6%)、亿纬(3.5%)、比克(2.6%)、万向(2.4%)、力神(1.7%)等国产电池好几条街。
动力电池产业的马太效应逐渐扩散,一家独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然而,这种众星捧月式的采购带来了两种结果,一是订单骤增,导致宁德时代电池一时供不应求;二是排队等候的车企成了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交付进度很大程度上由宁德时代说了算。
“绑架”宁德时代与被宁德时代“绑架”,成了一对天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这种激进的供求关系又能维持多久?
“绑架”与“被绑架”
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41.2万辆,其中电池靠自给自足的比亚迪,其新能源车销量为7.1万辆,这意味着其余的34.1万辆新能源车,绝大部分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之下,空前的压力与挑战,促使整车厂欲抓住“救命稻草”来占据市场的高地,而宁德时代无疑成为车企争先恐后合资合作的“香饽饽”。
除了已经与宁德时代建立合资公司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上汽通用汽车外,北汽新能源、吉利、江铃、长安、福汽集团、华晨宝马、捷豹路虎、大众等,也都与宁德时代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不仅如此,蔚来、威马、拜腾等造车新势力也抛来橄榄枝。有媒体粗略统计,目前与宁德时代合资合作的国内外车企多达27家。
这种近乎“绑架式”的采购,自然也暴露出了市场的亚健康。
在宁德时代上市前的招股书上赫然写着,公司的竞争劣势之一就是,“现有产能无法满足潜在市场需求,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当前,市场的反响也印证了这一事实。特别是近期,关于宁德时代产供货紧张的消息频繁曝出。
另一种市场亚健康体现在,被动等待宁德时代的交货,就像是被其“绑架”,一旦电池产能跟不上,将直接影响销量和正常交付。
弊端也许现在尚不明显,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逐渐扩大,亚健康只会越来越严重。
互联网企业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会垄断,市场需要很多双手共同来搭建。”比如说,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如果要想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光靠一个再大的企业也撑不起一片天。
有点像今天的宁德时代,撑得起当下,却未必撑得起未来,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必然会发生改变。
瞄准“零补贴”日韩企业二进宫
巨头转身宁德时代的
不得不承认,以LG化学、SK、三星SDI、松下电器等为首的日韩电池企业卷土重来,并将打破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
2016年6月,中国政府曾发布相关规定,明令将外资电池品牌排除在补贴项目之外,以保护国产电池的地位。但2017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取消了外资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准入限制。
政策的放开,重新燃起日韩电池企业在华的希望,这从近两年日韩电池企业在华的动作便不难发现。
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松下位于中国大连的“新能源专用方形锂电池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供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特斯拉在上海建设超级电池工厂,松下也有意与之合作。另外,LG化学早已在中国南京建立了动力电池工厂,而三星SDI在中国西安的工厂也已经开始投产。
不过,处于政策保护期的中国电池品牌,尚未受到外资的“侵袭”,而一旦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外资电池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例如,一向为奔驰、通用汽车供应电池的韩国电池,已经在价格、性能及稳定性方面具有竞争力。
此外,电池技术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据了解,SK将要量产的NCM811电芯,能够实现电动汽车500km的续航里程;三星SDI则是在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镍钴铝酸锂(NCA)电池;而松下就与日产、丰田等车企也正在进行电池新技术的研发。
总而言之,日韩电池企业对于中国本土电池品牌的影响或许是颠覆性的,这也促使中国电池品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技术。
居安思危
与其焦虑等待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不如居安思危寻找新的生存希望,特别是面对千变万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总有企业能站在当下思考未来。
例如吉利,虽然目前其车型所用的电池仍以宁德时代为主,但面对这场“绑架”,也留了一手。去年4月,吉利全资收购了LG南京工厂的所有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并且还与LG确立了后续合作,LG将帮助吉利旗下高端品牌继续提升电池技术。除此之外,吉利近日又在湖北荆州斥资80亿建电池项目,以保证未来吉利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供给。
先下手为强的吉利,已然在表面的“绑架”现象中,嗅到了竞争的本质,从技术与产能上,双箭齐发。
然而,不仅是吉利,留心便能发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汽车厂商已开始选择自建电池工厂,或者与电池企业合资建工厂。例如大众、戴姆勒、特斯拉、广汽等。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中,有80%的企业有跟电池厂合资的想法,或者说正在实施。”
自建电池厂未必是从电池原材料采购到电池包研发的全盘托出,而目前多数企业的模式是,外部采购单体电芯,自主研发电池包和电池管理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未来不依赖于电池企业,从而实现从电池到整车的一体化运作。
宁德时代的“时代”能走多远?
宁德时代或许会长期存在,但宁德时代的“时代”终将结束。
面对产能的压力、日韩等外资品牌的挑战,以及整车厂的战略转移,这些因素都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并对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构成威胁。
对宁德时代来说,一味地消化当前的技术来满足眼前的订单,尚且能够维持当前的地位。但是,市场的要求极为苛刻,在日韩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不断拓展市场的同时,宁德时代只有在技术和产能上不断使羽翼丰满,才能真正屹立于市场。
对中国本土电池企业而言,在不断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崛起。未来的市场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唯一肯定的是,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才会长久存在。
编辑总结:当很多企业还在为宁德时代独揽中国电池产业半边天而肃然起敬时,危机已经潜伏在周围。只有站在当下思考未来,居安思危者,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不被轻易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