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产业生存维艰锂电池公司已经不堪重负

2022-11-15      532 次浏览

近日,面对深交所“是否触及应被实行其他风险警示情形”的疑问,现金流紧张、业绩大幅亏损的猛狮科技选择了延期回复《关注函》。


这只是A股锂电资产并购潮下的一角。随着去杠杆背景下融资受限、新能源产业补贴退坡、动力电池降价、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位徘徊等因素影响,泛滥的跨界并购后,不少锂电池企业已经不堪重负。


事实上,整个上半年,锂电行业似乎都沉浸在宁德时代上市的兴奋中,独角兽的“狂欢”麻痹了不少从业者的神经,让人误以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中国时间”,而忽略了自身可能已是深陷泥淖。


与宁德时代的高额利润相对应的,是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同程度下滑,遇到大麻烦,这似乎才是行业当下的“真实现状”。


极速扩张下风险大增


Wind数据显示,锂电池板块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42家企业2017年经营现金流为负值。其中,坚瑞沃能、猛狮科技因现金流紧张,公司甚至无法日常经营。


以消防器材起家的坚瑞沃能(原名“坚瑞消防”)和原主营铅蓄电池的猛狮科技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皆在主业持续低迷之下,一前一后迈入了锂电池行业,随后因为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变动以及前期的激进扩张,现金流断裂,无法正常经营。


2015年猛狮科技在新增了锂电池业务之后,马不停蹄地投资设立上海松岳电源、参股中兴派能,在一系列兼并重组和对外投资之后,猛狮科技2016年净利润大增3276.11%。同年,坚瑞消防宣布收购沃特玛,其后更名为坚瑞沃能,一跃成为全国第三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但随后,二者都选择了“激进”的扩张之路,猛狮科技通过外延式并购,对外投资壮大规模,坚瑞沃能则选择了新增生产线扩大产能。


2015年至2017年,猛狮科技用在增资并购上的资金分别达到1.83亿、18.89亿和20.49亿元,三年累计增资、并购、新设子公司超过60家。截至目前,公司控股参股的海内外企业80余家,业务范围涵盖高端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租赁运营等清洁能源的生产、储存和应用的三大环节。


坚瑞沃能从上市后就不断增设生产线,2017年底时,公司在全国11个省市进行产能布局,设立了11个电池生产基地,而每个项目投资额均超过20亿元。截至2017年末,公司整体254.34亿元,财务费用高达5.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10.22%。


然而随着融资渠道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重大变化,2017年,猛狮科技和坚瑞沃能同时发生业绩变脸,同时还出现了应收账款占比过高,现金流为负、公司在短期内大额攀升等。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猛狮科技和坚瑞沃能净利润分别亏损1.34亿元和36.67亿元,同比下降242.74%和965.92%;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为33.25亿元和84.3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5.15%和87.35%;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3.50亿元和-20.09亿元;资产率分别升至74.82%和86.13%。


事实上,由于纠纷,猛狮科技及子公司截至8月2日已经有29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冻结资金高达4.34亿元;坚瑞沃能截至8月6日被冻结银行账户83个,冻结资金和资产合计超3.82亿元。


多家上市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对于坚瑞沃能和猛狮科技来说,现金流无疑是“压垮”公司经营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局之下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仅从业绩上看,从2015年至今跨界锂电池的上市公司中,部分企业的业绩明显下滑,业绩不达标现象屡有发生。


如2016年斥资47.5亿收购普莱德的东方精工,彼时普莱德原股东承诺普莱德2016-2019年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3.25亿元、4.23亿元和5亿元。2016年普莱德超预期完成承诺,1-10月完成扣非净利润3.21亿,但2017年业绩却大反转,普莱德仅实现扣非净利润2.61亿元。


胜利精密(002426.SZ)自2015年收购的锂电池隔膜公司苏州捷力后也坎坷不断。2016年,苏州捷力第一年业绩承诺就未完成;2017年,苏州捷力仍未完成1.69亿元的业绩承诺,而且实际扣非净利润还是负数。


借壳东源电器的国轩高科(002074.SZ)曾被誉为动力锂电池第一股,刚上市也曾备受追捧但2017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下滑44.52%,且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为负值。


花费巨资进入隔膜领域的双杰电气(300444.SZ)也颇为憋屈。2016年至今,双节电气多次增资天津东皋膜,合计出资金额超过3.45亿元。此前,天津东皋膜曾承诺2016年度、2017年度的预期净利润总计不低于人民币1.2亿元。


但实际天津东皋膜却连续两年亏损累计7159.82万元。2018年上半年,天津东皋膜业绩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双节电气业绩主要靠原配电主业推动,营业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部分上市公司在切入到新能源汽车市场时,瞄准的是长期发展,尽管有些产业化项目并不能在短期内获得回报,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测试、磨合、经历产能爬坡,但是企业更看重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发展。


随着产能的飞速扩张,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据OFweek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底动力电池单体价格较2017年初下滑20%~25%。但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总体并未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动力电池企业将承受较大的成本及利润压力。而由于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而电池售价因国家政策影响不断下调,电池企业的成本压力巨大。


编辑视点: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前两年的兼并购大潮正在褪去,迎面而来的是残酷的现实,终止或者放弃兼并购动力电池企业案例增多。同时,很多新进入者的项目也是搁置状态,从材料到电池每一个环节,这种现象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企业现金流非常紧张。即便是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有些相对来说也非常紧张,不少企业目前其资金很重要的依赖就是来自于外部资金驱动。


根据OFweek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相关配套企业已从2015年的150家降至100家左右。这意味着,不到3年时间,1/3的动力电池企业已出局,而这场洗牌仍在持续。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