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电厂项目推出之前,小镇的太湖能谷已经研发出了移动储能电站,据测算,一个由长兴新能源小镇太湖能谷生产的公司型储能电站,一年可为企业减少236万元的电费开支。虚拟电厂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关系,而这是传统电网企业近年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虚拟电厂,起源于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大规模应用。当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对大电网的负荷带来不确定性的时候,通过虚拟电厂的储能装置,可以把分散的分布式电源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可控的、规模化效应的类似电厂的组织。
在电力市场中,虚拟电厂承担了包括发电商、发电经纪商、辅助服务供应商以及售电商等多种角色,而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无法缺少储能装置的参与。
2017年,一个名为“源网荷储售一体化能源互联网”的试点示范项目在浙江湖州的长兴新能源小镇落地,这个项目由小镇与超威集团、浙能集团共同投资近3亿元,借助这个项目,“虚拟电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长兴人的视线中。
在这个试点项目推出之前,小镇的太湖能谷已经研发出了移动储能电站,据测算,一个由长兴新能源小镇太湖能谷生产的公司型储能电站,一年可为企业减少236万元的电费开支。
利用储能这一关键技术,小镇的虚拟电厂综合运营服务平台,选取了80家工商业用户,针对其非核心生产设备、空调、照明灯等用电设备实行柔性改造,提供用户用能数据监测、分析,通过合理减少终端用电需求,达到产生“富余”电能、起到类似增加建设电厂的效果。
虚拟电厂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的关系,而这是传统电网企业近年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久前,国家电网公司主导发起了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虚拟电厂准的制定。同样,在长兴分布式能源发展的背后,也能看到当地供电公司的身影。
早在2013年,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就自主研发出了一套基于实时数据库的新能源并网发电调度监控系统,实现了调控人员对光伏发电的实时潮流监视和开关状态监视,确保设备并网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区域电网的规划上,湖州供电公司开展了详细的空间负荷预测,同时将若干个相邻的、用电性质或供电可靠性需求基本一致的用户化归一处,为小镇量体裁衣,打造专属的电力规划方案。
虚拟电厂之所以在长兴落地,源自这里的产业基础
长兴,一度是国家官方认证的“电池之都”,这里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铅酸电池产业。本世纪初,随着电动助力车的兴起,长兴一下子冒出了两百多家电池生产企业。小、散、乱,再加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度为长兴带来很多困扰,当地政府甚至发明了一套专属的“休克疗法”对当地产业进行治理。
终于,经过2005年和2011年两次专项整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改善,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数量减少到了30多家,并全部实现了园区化生产和布局。最重要的是发展的理念变了,改造之后的电池产业以“再造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为愿景,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上。
而虚拟电厂,不但有效利用了长兴原有的电池产业基础,并且大大提升小镇前期布局的分布式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屋顶上的光伏,路上的太阳能板,甚至垃圾桶上的能量板,都将拥有一个智能的“大管家”,真正融入到地区的能源系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