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批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将很快迎来聚集报废期。市场研究机构公布数据称,2016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报废量约1.2万吨,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激增至约24.8万吨。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聚集“退役”给回收产业带来了机遇窗口。
然而,要兑现这笔“收益”并非易事,不成熟的技术、不规范的解决、不到位的监管,都有可能侵蚀发展红利,建立一个成熟、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势在必行。
“报废潮”带来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产业机遇期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布消息称,除保留部分非纯电动汽车作为应急运力外,全市专营公交车辆已全部实现纯电动化。到2020年,深圳还将实现出租车100%电动化。
这是我国迈向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的一个缩影。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53万辆。
然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车载动力锂离子电池将在将来几年迎来聚集报废期。“我们分解认为,2018年之后,国内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将会快速上升。”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白旻说。
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具有紧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提高电池原材料循环利用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规避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给人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
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公司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与过去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的铅酸蓄电池不同,新能源汽车普遍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对环境危害相对较小,电池中的铜、钴、锂等金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废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将会受到回收解决公司的酷爱。“锂离子电池浑身都是宝,不怕没人解决。”
“经济账”不能简单算,当心产业机遇变社会问题
——产业化技术不成熟挤压盈利空间。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长令认为,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退役判断标准及测试技术、可梯级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自动化拆解和材料分选技术等关键性技术还不够成熟,一些电池回收公司仍采用手工拆解或者传统回收工艺。据测算,采用传统工艺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公司,回收解决1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锂离子电池不仅无法盈利,反而可能亏损。
——锂离子电池解决不当存在燃爆和污染的风险。我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哲鸣说,锂离子电池相对环保,但并不意味着在解决过程中就不会对人体和环境带来危害。当电池耗损到一定程度或者在运输中发生碰撞之后,都有可能发生短路,容易导致电池燃爆。
——部分电池流向缺乏监管,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来自工信部的信息显示,我国铁塔公司自2015年开始,在黑龙江、天津等9省市建设了57个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实验站点,目前已张大到12省市,建设了3000多个实验站点,涵盖备电、削峰填谷、微电网等各种使用场景。但白旻提醒,一些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也可能流向非正规的回收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简单拆解,将部分电池再次出售给其他范畴用户,如低速电动汽车、电动玩具制造商等。
建立成熟高效的回收解决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加快制定更加详细细致的行业标准。2017年十二月一日,《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开始执行,另一项紧要的标准《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测试》也于2018年二月一日起施行。然而,一些细节问题依然困扰着相关公司,专家呼吁制定更加详细细致的标准。研究显示,以废旧电池的运输为例,倘若按照危废品标准运输,不仅跨省运输将耗费较长的审批时间,而且要专门车辆运输,其成本将会成倍新增。
其次,专业回收公司联盟牵头,进一步整合回收网络。电池回收涉及消费者、经销商、车企等多个环节,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倘若不同的公司分别建立自己的回收体系,将造成重复建设,影响回收效率。张哲鸣、白旻等专家均提议,在加工者承担延伸责任的前提下,紧要依赖专业的废旧电池回收解决公司,由受到广泛认可的协会、联盟牵头成立全国统一的回收网络。
第三,建立电池编码追溯制度,增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我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葛建平提议,尽快制定动力锂离子电池编码强制标准,建立动力锂离子电池数据库。工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有关违规回收解决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小作坊要坚定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