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赵中伟和他的团队,“打包”了满满一集装箱的“黑科技”装备,“拖箱带口”从湖南长沙“落户”青海格尔木。
巨大的“黑匣子”集装箱,接有几根可“化腐朽为神奇”的水管。从管子一端进入“黑匣子”的当地盐湖高“镁锂比”卤水,再流出时,便净化成了优质“南美盐湖卤水”。全程无化学试剂添加,也不产生有害化学物。
这样的现场“魔术”,让前来观摩的盐湖制锂企业,看得心花怒放。“魔术”里涉及的这项或将改写我国乃至世界锂产品产能的原创颠覆性技术,以1.048亿元的高价,从中南大学“转”出。
卤水降“比”成锂资源开发瓶颈
说起锂,人们都不陌生。大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小到手机电池,主要原料都有锂。
锂被“重用”,与其在全球极为丰富的储量有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全球锂储量1300万吨,锂资源量3950万吨。其中,76%的锂资源存在于盐湖卤水中。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85%储量,也存在于盐湖卤水中。
盐湖卤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和我国青藏高原。通常,卤水锂平均浓度越高、“镁锂比”越低,则越有利于锂的提取。
我国大部分盐湖卤水“镁锂比”,比国外优质盐湖卤水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现有工艺,难以实现对高“镁锂比”盐湖锂资源的大规模、高效、清洁、经济开发生产。也因卤水降“镁锂比”难度大,我国乃至世界的高“镁锂比”卤水资源开发,都无法大幅释放其中产能。因此,尽管我国贵为锂资源大国,但锂资源对外依赖度仍高达70%以上,进口南美洲优质卤水提锂是常态。
如何降低“镁锂比”,成为盐湖高镁锂比卤水锂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瓶颈,也是一道摆在业界专家面前的难题。
新技术有望带来锂产能空前释放
赵中伟所在的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最拿手的看家本领之一,是以冶金法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能用冶金法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那反过来,以锂电池正极材料当‘工具’,就应该能提取锂。”这样一项颠覆性的盐池卤水提锂技术,在5月14日赵中伟对科技日报记者的讲述中,原理简单得如同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不过“捅破”这层“窗户纸”也花了十余年。这十多年间,赵中伟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最终提出了电化学脱嵌法,并研发了相关装备和工艺,可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实现锂的高效选择性提取和富集。
尽管技术刚诞生于实验室,离产业化“八字还没有一撇”,但丝毫不影响提锂企业的兴趣。技术有望助力我国乃至世界开发锂资源,带来锂产能的空前释放。
中南大学刚将此消息在一众关注卤水提锂技术的企业“朋友圈”中传播,立刻引来不少企业伸出“求合作”的橄榄枝。
最终,该成果于去年被上海郸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秒杀”。转让许可实施使用费共计1.048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480万元,股权8000万元。为有效实施这一专利技术,双方共同组建平台公司江苏中南锂业有限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和生产。
5月15日,上海郸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魏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们公司是专门从事有色矿产开发、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技术企业,赵中伟教授发明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专利技术,正好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前景光明。”
“谈判专家”为转化提供“傻瓜式”服务
回顾转让过程,身为“技术控”的赵中伟依然觉得“头晕”。他只记得,在实验室做成功这一成果后,自己十分兴奋,迫不及待地到中南大学科研部“求转化”。可是,一听到复杂的成果转化程序,以及商业谈判的“危机四伏”,赵中伟顿感“脑回路”不畅,打了退堂鼓。
有着成果转化丰富经验的中南大学科研部谈判团队,当然不会错失促进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的良机。学校积极对接有关企业,并派出中南大学科研部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李昌友作为“谈判专家”,为赵中伟成果转化提供“傻瓜式”服务。
李昌友回忆,赵中伟打退堂鼓,最重要的原因不只是转让程序的复杂,还包括他不愿“卖”掉自己历经十多年努力,获得的技术发明专利所属权。
“按国家规定,以无形资产入股,必须办理‘财产权转移’,不能以‘使用权入股’。”李昌友说。因此,只有“专利权变更”,才能实现在企业中的“技术入股”。
为了平衡双方利益,在李昌友等“谈判专家”的斡旋下,赵中伟手里的3项发明专利,最终仅1项实施了专利权人变更手续。同时,合同约定,尽管专利在形式上卖给了企业,但在赵中伟团队和学校对此技术申报国家奖时,对方单位须无偿配合。如此的协商结果,让赵中伟没有了后顾之忧。
还未中试企业就斥巨资购买
谈判中,还存在着另一“尴尬”。在谈判成果转化问题时,赵中伟的成果,才刚刚从实验室“新鲜出炉”,未进行成本高昂的中试。“中试,不能确保万无一失。过程中产生的高昂费用,高校没有经费承担。如果中试失败,学校难以赔付企业在中试中投入的资金。”魏华说,“虽然这一专利技术还只是实验室阶段成果,但是我们相信赵教授的科研实力,如果在后续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中出现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我们愿意出巨资购买这项专利技术,即使最后这项技术成果不能工业化,我们也做好准备,接受结果。”魏华有着企业家的果敢和气魄,该出手时毫不犹豫。
然而,其实过程并不是波澜不惊。李昌友说:“在转让谈判过程中,企业方对学校在风险承担、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要求最初也有不同看法,并且有‘不平等’交易之感。不过,企业也不是傻瓜,即使高风险也要买,自然是因为这项技术一旦产业化,所带来的效益,值得他们‘赌’一把。事实证明他们赌赢了。”
这项技术交易后,在长沙进行的中试,效果令人十分满意。“企业现在也‘后悔’了,后悔不该给学校8000万股权,而应该直接支付8000万货币资金。”李昌友说。
“实际在专利转让完成后,我们花费了巨额的中试实验费用,经过上海郸华专家技术团队和赵教授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联合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目前这项技术及成套工艺设备基本达到了工业化的要求,受到青海和西藏盐湖厂家的一致好评。”魏华对转化过程的每一步都印象深刻,如今的进展也让她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