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二月底,深圳沃特玛电池董事长李瑶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年前还能够和CATL、比亚迪两大龙头比肩,坐上动力锂电池产量第三把交椅的沃特玛,居然会在公司楼下看到"请还供应商血汗钱"的横幅。
2019年,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第十年,补贴政策开始调整的第三年,补贴结束的倒数一年。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诸多车型落地交付变得愈发热闹,上市不到一年的CATL股价节节攀高,而在证券市场新贵科创板上,目前申报IPO的公司中也出现了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尤其是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上游公司。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在发展历程中踩过不少"陷阱",且有些问题并未在过去得到解决,而是借助机遇回避、遗留了下来。如今,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和科创产业的一大变量,有关帮助动力锂电池产业链跳出低端竞争怪圈,走向高质高效,将有着重要意义。
▌背靠龙头—公司背后客户多有交集
作为广东第一家进入科创板IPO的公司,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新能源车锂电子行业代表了广东制造业方向。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销售2800余万辆汽车,已经持续多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28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但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新的上升点,销量首次突破百万量,增速达88.5%。广东作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全国超过八分之一,2018年广东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5万辆。
四月十五日,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得到上交所科创板受理,招股书显示,嘉元科技重要产品为超薄锂电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重要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最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3C数码产品、储能系统等终端应用领域。
虽然和嘉元科技不同,利元亨重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锂电池、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供应高端装备和厂自动化解决方法。但基本代表了目前整个科创板申请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业务方向。
从财务数据来看,两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中规模均为中等水平。
招股书显示,嘉元科技IPO融资金额为9.69亿元,重要用于生产线扩产和技术改造,而利元亨为7.45亿元,重要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和研发项目。
虽然两家公司分属锂电池产业链条不同环节,但两者背后"金主"有交集。招股书中披露,两家公司的重要客户均是CATL、比亚迪、新能源科技等国内动力锂电池生产公司。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前三位是CATL、比亚迪、沃特玛。2017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44.5GWh,CATL、比亚迪等前五家公司市场占比67.2%。
IPO公司背靠龙头公司并非广东公司个例。从目前科创板IPO的公司来看,有7家和锂电池行业相关公司,其中除了广东2家外,其他5家来自长三角。而长三角也正是我国汽车制造业重要基地。
根据7家净利润来看,排在首位的是浙江公司杭可科技,根据招股书来看,他的客户和广东两家也有交集,报告期内,公司客户重要为韩国三星、韩国LG、日本索尼(现为日本村田)、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知名锂电池生产公司,重要客户较为集中。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0%以上。
▌产量风险—前车之鉴:盲目扩张遇
结合募资用途可以发现,广东两家IPO公司的上市融资目的都绕不开为了动力锂电池客户的巨大需求而扩大产量。尽管上市融资目的都绕不开扩大产量,但两家公司都对扩大产量的风险有所警惕。比较两份招股书中披露的风险因素发现,尽管业务方向不同,但共同作为服务于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中上游厂商,除技术风险外,两家公司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行业及市场风险、募资运用风险等重合率都很高。
背靠龙头公司,对两家公司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招股书披露,2018年度嘉元科技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比例达到77.17%,且占比趋势为逐年递增。而利元亨更是在2018年度对新能源科技单个公司的销售收入就占到营收的66.19%。
由于销售客户集中,两家公司都提到了下游行业增速放缓或下降的风险,并放在重要位置。其中,利元亨更是直言"未来,假如锂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降,同时公司不能拓展其他行业的业务,公司将存在收入增速放缓甚至收入下降的风险。"
事实上,假如下游行业增速放缓,带给中上游公司的还不仅是收入增速放缓问题。由于当前下游行业需求旺盛,带动中上游公司投资扩张产量,因此若下游行业即动力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市场达不到市场预期,前期扩张的产量将成为过剩产量,从而拖累公司发展。这一点也在嘉元科技的财务风险因素中有所体现。
不仅是嘉元科技,另几家已受理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商募资用途虽都将重要用于投资扩产,但也均对产量扩张的风险心有疑虑。
在锂电行业,产量扩张的风险确有前车之鉴。
2016年年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非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运营需满3万公里方可领取补贴"的规定。政策出台以后,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回款周期至少延长了一年半,造成早期通过大举借债投资扩大产量的公司整体运转困难。随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退坡政策陆续出台,更是让这些公司雪上加霜。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阶段遭遇,从排名前三的动力锂电池公司一路败退,到2018年上半年已经跌出前10名。且由于庞大欠款众多,还曾在2018年二月引发供应商拉横幅。目前已受理公司中的天奈科技,就是沃特玛电池欠款的供应商之一,这也是为何如今的上游供应商们对扩张产量心存疑虑的原因。
沃特玛董事长李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沃特玛资金问题爆发的原因重要是对市场研判不足,公司扩张产量太快,购进和升级了太多设备,加上没有做好资本市场规划而致。靠举债和"打欠条"扩张低端产量,最终导致沃特玛黯然退场。
2018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步入"后补贴时代",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备,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各级补贴政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用途,但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长期补贴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会扰乱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下一步,政策驱动将逐步转向市场驱动。
然而,作为和新能源汽车共进退的动力锂电池,其实并非一个完全的"新物种"。国内消费锂电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2001-2010年,随着我国上游锂电材料陆续突破实现国产化,我国锂电池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国内厂商依靠成本优势崛起,市场份额迅速扩大;2011年以后,由于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其要更高质量和能量密度的消费锂电池,这导致国内大多数厂商"低质低价"的成本打法失效,整个消费锂电行业每况愈下,市场份额重新被日韩厂商夺走。
▌研发比拼—广东有公司位置偏,人才吸引力不足
跟电子信息行业相同,锂电池行业也面对着如何破解核心技术,尤其是在产业链上游环节。
目前科创板已受理的7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公司,均分布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其中,位于长三角的公司共有5家,位于大湾区的有2家。位于长三角的5家公司中,有两家锂电上游供应商公司,两家中游智能制造类公司和一家末端回收系统公司。
TSLA落户临港,蔚来坐标嘉定,威马定位青浦—因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厂商齐聚上海,因此,长三角也被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硅谷"。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表示,长三角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区,在长三角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可谓水到渠成。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特点显著,关联产业多、配套环节多、产业链长、技术及资本密集。其集聚的区域必须具备过硬的条件,包括产业基础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以及高端人才优势等,这些特质正是长三角之所长。
具体到科创板已受理公司可以发现,除了在数量上长三角地区居多,在公司规模上长三角科创板公司也具一定优势。其中,上游供应商公司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营收超过30亿元,是嘉元科技的近3倍,而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净利润28623.75万元,为7家公司中最高。7家公司整体盈利状况较好,2018年度净利润均超过5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7家公司研发占比普遍较低,除利元亨投入占11.50%以外,其他6家2018年研发占比均在5.2%以下。但长三角锂电上游公司在研发建设上下的功夫更多。以研发占比接近的宁波容百新能源和嘉元科技为例,容百新能源拥有1支规模在300余人且拥有跨国研发机制的研发团队,而嘉元科技披露技术团队仅66人,差距较大。
招股书中显示,嘉元科技特别将吸引高端人才难度较大作为公司竞争劣势之一。嘉元科技表示,由于公司位于梅州,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相有关一线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弱。
由于当前的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上游公司大多由原先的锂电公司发展而来,在广东这些公司往往在上一轮的成本竞争中选择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加大低成本优势,因此在面对新阶段技术研发的需求时面对一定困难。相比之下,长三角的5家公司中除1家位于镇江外,其余均在二线或新一线城市,其中还有两家聚集在苏州工业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强,也便于展开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打破怪圈—科创板或助力公司走出低成本路线
未来,我国首个"汽车硅谷"会花落谁家?从行业信息和上述IPO汽车招股书来看,最终竞决的还是研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地方级政策中,氢燃料动力锂电池的相关政策逐渐增多,包括北京、上海、安徽、广东等多省市均已出台了发展氢燃料汽车的政策,这意味着动力锂电池的窗口期可能已所剩无多。
有业内分析认为,消费锂电行业快速的兴衰周期暴露出我国锂电行业的低成本路线存在很大隐患。
根据消费锂电市场发展相关相关经验,锂电应用市场大致遵循技术、成本、渠道的发展逻辑,假如不重视技术研发,单纯通过其他方法降低成本,尽管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快速扩大产量抢占市场,但长远来看无法争取到高端的客户渠道,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残酷的价格竞争,无法做大做强。
而当终端市场的产品形态和技术要求出现一次大的升级,这些产量就将变为无效或低效产量,严重拖累公司发展。这就是国内锂电行业面对的产量怪圈。
2011年前后,由于国家开始进行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迅速带起新的上升点,许多消费锂电厂商通过"换赛道",转型动力锂电池公司整体回避了业已暴露的低成本路线问题,但这个没有解决的行业问题一直是悬在国内锂电行业产业链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过去,日本锂电技术绝对领先,我国只是行业早期爆发时的围观者,直到产业相对成熟,我国锂电公司才逐渐进入。同时,相比日韩拥有雄厚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的财团式发展,例如索尼、三星、LG等,我国早期进入锂电行业的大多都是中小公司,这也导致我国锂电产业链较为分散,负有研发功能的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普遍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有些还因为地处偏远面对人才问题困扰,研发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但在动力锂电池发展上,国内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作为拥有相当基础的早期参和者,在下游市场和产品应用上也有了较大优势,再加上政府支持,扮演的是弯道超车的角色。有关这一代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来说,更应当加强核心技术实力,打破低成本竞争的循环。而科创板作为一个资本市场中的新兴变量,或许能为这一过程供应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