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固态锂电池公司高能时代宣布获超5000万元A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其他投资方还包括中金资本、欣旺达以及珠海高新投。
固态电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近年来受到车厂、科研人员、初创公司和资本的关注。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车企和动力锂电池公司,目前已超过40家,其中多家公司在一级市场受到VC/PE关注。去年底以来,国内的辉能科技、卫蓝新能源、太蓝新能源等,相继获得多家机构注资。国外方面,FactorialEnergy等也获得了来自奔驰亿元级别投资。
但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距离量产和大面积使用,仍有较长一段时间。丰田汽车动力总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电池业总经理KeijiKaita此前就曾表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面对着产业化前的各种阻碍,现在讨论固态电池的上市时间还太早,最早有望在2025年之前量产。丰田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固态电池领域,目前拥有最多的固态电池(SSB)专利。
针对高能时代的具体运营以及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等问题,《科创板日报》记者联系了同创伟业相关人士,对方表示,"投资人觉得公司还是要低调发展,暂不接受采访"。
全固态锂电池新入局者
高能时代成立于2020年底,是固态电池领域较晚的入局者。本轮融资为首次,公司方面称,资金将用于全固态电池的产品布局、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
高能时代董事长罗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有近50人,已在我国和日本横滨建立电池研发中心,横滨团队负责电芯设计、工艺研发,目前汇聚了10余个来自中日韩的专家团队,而我国团队重要负责原材料合成、产业链以及拓展客户资源等。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高能时代目前共有6条发明专利信息,其中有一项名为"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制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方法"的发明,于2022年三月一日获得发明专利权授予,其余则处在实质审查生效或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移的状态。
根据华安证券研究所此前对固态电解质专利做的统计结果,目前国内已有15家公司拥有20项及以上固态电解质专利。
固态电解质材料目前有三种主流体系: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目前全球固态电池公司都在不同的电解质体系上进行技术研发。其中,欧美公司偏好氧化物和聚合物体系,而日韩公司则更多致力于解决硫化物体系。
从高能时代的发明专利信息看,其技术研发方向为硫化物体系。
罗明还表示,公司计划走一条轻资产路线,即重要资源聚焦在产品技术研发上,通过代工合作实现生产制造。按照高能时代的产品规划,今年将推出5Ah和20Ah的电芯,面向3C及无人机用全固态锂电池;2023年,公布60Ah的大电芯,建成小规模量产量力;2024年,公布100Ah大电芯,这是一款用于量产的动力型全固态电芯。
机构押注电池制造
固态电池研发已有一段历史,日韩、欧美等海外车企及相关公司,早在2000年后就开始研发固态电池,但截至目前,固态电池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高能时代尽管在2020年底才成立并入局固态电池研发的全球竞赛,相对而言发明专利数量尚少,仍获得了来自头部机构的投资。
高能时代此次融资的领投方同创伟业,是我国最早一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据公司官网,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公司超过500家,其中已有100家完成上市。
天眼查数据显示,在新能源科技领域,除高能时代外,同创伟业近期还参和了海辰新能源的B轮融资,以及众钠能源的天使轮融资,前者主营锂电池制造,后者专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
跟投方欣旺达,其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欣旺达汽车电池是新晋的电池独角兽。二月二十四日,前者通告,后者完成高达24.3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参和投资的机构多达19家,囊括了VC/PE的头部机构、以及头部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厂。
而在固态电池细分领域,星矿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0次,其中,太蓝科技、卫蓝科技以及恩力动力,均完成两轮两轮融资。多家头部机构现身这几家固态电池公司的投资方,包括头部投资机构君联资本、IDG资本、碧桂园创投等,另外小米、华为、蔚来等,也对固态电池领域有注资。
从融资轮次看,目前多数固态电池公司仍处于较早期发展阶段,仅卫蓝新能源在去年十一月完成了C轮融资。从融资规模看,多个公司单次融资金额都超过了亿元级别,其中绿霆动力的单笔融资金额,达到了10亿元。
固态电池量产仍需时日
目前最主流的电池技术,是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相比较而言,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速的充电效率,以及更长的循环寿命。
国内政策鼓励固态电池发展。2019年十二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公布,提出了加强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要求,首次将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升到国家层面。
和此同时,工信部在《我国制造2025》中指出:"到2025年、203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分别需达到400Wh/kg、500Wh/kg."
而当前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极限,约为280Wh/kg.即便向负极引入硅基合金,也很难突破400Wh/kg的密度上限。因此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成为必要替代。
目前,国内多家传统车厂、新能源初创公司、科研队伍,都在发力固态电池的量产和商业化使用。但当前,固态电池距离量产商用仍有一段距离。
今年一月,蔚来公布的新款车型ET7,就打出了采用量产的固态电池技术的标签作为卖点。但东吴证券研报分析,蔚来搭载的150kwh电池或为半固态电池,采用超高镍正极+预锂化硅碳负极+固液电解质(固态+液态)+隔膜,属于液态至固态电池的过渡性技术。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称,"我们认为固态电池是行业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电池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循环寿命)及成本,尚不具备量产条件,预计2025年前半固态电池量产,2030年前全固态电池有望量产,应用领域将逐步从、航天,拓展至新能源车。"
我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2019年我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日本为了应对我国和韩国电池产业的崛起,自2017年起举全国之力研发下一代固态电池,并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经费。美国和欧洲也在全力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以实现超越。我国电池产业虽然取得暂时优势,但国际竞争压力巨大,需全力追赶固态电池前沿技术。"
其也表示,固态电池距离量产和大面积使用仍有较长一段时间。"现有的锂电池,包括固液混合的锂电池,2030年前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欧阳明预测,到2025年,会出现和现有液态电解质锂电池比,能量大体相当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030年后,会出现第二代采用新型正负极材料的全固态电池,当能量提升到每公斤500瓦时,还会有高比能量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